产品保养:《竹人录·藏法》记载:“前人制作至今日少,得者须椟以文木,间二三年将生桐油细刷一次,即用棉布揩干,取其润泽不枯。如遇风日燥烈,不可出玩,防损裂也。其红色如琥珀者为上,鹅油色亦足宝贵,黑为下。”可见保养竹刻也有学问。
竹刻工艺品最怕见太阳暴晒,宜于存放在阴凉干净有一定湿度的环境中。如果没有时间把玩,必须用布套或匣子收好,要避免灰尘,以防发霉。
竹刻品的颜色是在受空气氧化和人手摩挲而自然形成的。这也是竹刻工艺品天然神趣的一部分。
竹简历史:
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竹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现在一般说竹简。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竹雕,也称竹刻。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这样概括:“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言简意赅,却颇为精妙。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竹雕发展到明清时期大盛,雕刻技艺的精湛超越了前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竹雕早期通常是将宫室、人物、山水、花鸟等纹饰,刻在器物之上。而且存世的竹雕制品也很少,目前所见的多为明清两代的传世品。
明清时期的竹雕制品,雕刻技艺的精湛,早已超越了前代。明代的竹雕风格大多浑厚质朴、构图饱满。刀工深峻,而且线条钢劲有力,图案纹饰布满器身。清代前期的竹雕制品带有明代的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丰富多样,浅刻、浅浮雕的技法同时并用。
徽雕来历:
徽州竹雕是传统的徽州四雕(竹雕、木雕、砖雕、石雕)之一。徽州历来山多地少,古时候为了生计外出经商,成就了徽商的名号。留在家里的也没有闲着。
徽州艺人才华横溢,溢出来基本就属于憋不住了,现在看来好多艺术其实都是憋出来的。比不得两广江浙,有红木,紫檀,也比不得苏州杭州,有玉石,于是质朴的徽州男人就地取材,用的就是砖头,木头,竹子这寻常材料,这些憋不住才华的手艺人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手艺,也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成就了徽州四雕:竹雕、木雕、砖雕、石雕。
制作流程:
老竹利用先进设备加工制作,并经高温蒸汽灭菌、防蛀、紫外线烘烤等工艺流程精制而 成,具有强度高、韧性好、不裂缝、不腐烂、易清洗、雕刻简练、古朴大方、清新自然、精工细作、纹饰繁密、变幻无穷等优点。
质量保证:
本店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体贴,假一赔三等质量保证服务。
产品包装:
产品在发快递时,采用安全的外包装包裹着。保障产品不会在快递的路途中损害,让您及时收到称心如意的商品。
产品用途:
是特色旅游纪念、亦是馈赠亲友的上好礼品.实用与观赏性兼具,是书房及各类办公场所的高档文具用品和高档工艺摆设;由于竹简保存时间长,并含有祥瑞喜庆之意,因此不论是装饰还是收藏,都深受人们的喜爱。竹简工艺品可以包容诗辞歌赋、花草树木,可以再现历史经典,也能表现现代艺术。从巨幅字画,到精微装饰。可以说竹简工艺品就是一个微缩的艺术展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雕工精美,古香古色、朴实耐用,将它陈列在室内,一定可以增添几份儒雅和淡定的气息。
送礼对象:
领导、老师、长辈、朋友
适用场合:
国学班、读经班、 室内装饰、商务礼品、旅游纪念
产品寓意: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实慧。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