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购物车 批量购买 我的账户订单查询 文章中心 帮助中心 客户留言
支付宝快捷登录 购物车共计商品 0合计 ¥0.00
曲裾深衣 | 直裾深衣 | 束胸襦裙 | 大袖衫 | 汉服摄影 | 古装摄影 | 汉服图片 | 比甲 | 肚兜 | 古装美女
有事点这里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有事点这里                

关闭在线客服
文章中心
栖凤阁动态
媒体报道
栖凤阁汉服活动
团体客户汉服活动
汉服宣传资料
汉服美女买家秀
木梳发簪
汉服文献
汉服裁剪图
汉服新闻
汉服婚礼
汉服容妆造型
兴汉运动和汉服运动
汉服知识
汉服实物
汉服传统礼仪
汉服摄影
汉服对和服、韩服、越...
汉服视频
汉文化
古装民族服装
文房四宝
电商运营
六艺
汉服专栏
古装百科
太平猴魁茶文化
首页 查看文章

汉服研究:古人在隆冬严寒之际如何不让耳朵受冻?

发布日期:2015-12-26关闭
摘要:
耳套,唐人称“耳衣”。戴在耳朵上御寒的用具。古人于隆冬严寒之际护耳防冻的耳套。曾为统治阶级所专用。如中国明代百官入朝就戴暖耳以御寒。暖耳一般用狐皮制作,有的仅把双耳遮住,如后世的“耳套”;也有把纱帽全部笼上的,犹如“风帽”。   唐.李廓《送振武将军》诗有"金装腰带重,锦缝耳衣寒"句,则耳衣为御寒护耳而制。

保暖耳套

到了冬天,时尚百搭可爱猫耳型保暖耳套也是很多女生的选择。

 

       耳套,唐人称“耳衣”。戴在耳朵上御寒的用具。古人于隆冬严寒之际护耳防冻的耳套。曾为统治阶级所专用。如中国明代百官入朝就戴暖耳以御寒。暖耳一般用狐皮制作,有的仅把双耳遮住,如后世的“耳套”;也有把纱帽全部笼上的,犹如“风帽”。

  唐.李廓《送振武将军》诗有"金装腰带重,锦缝耳衣寒"句,则耳衣为御寒护耳而制。

  《明史•舆服志》三载:明代万历以前,百官于十一月皆戴暖耳。"万历二年,禁举八、监生、生儒懵用忠静冠巾,锦缔镶履及张伞盖,戴暖耳,违者五城御史送问"。万历五年又重申此令,并连朝酬的地方外官也禁戴。        

汉服暖耳

 

    暖耳,又名耳暖、耳衣、耳套,暖耳是一种防寒护耳用具,也叫护耳,是中国传统民间服饰品之一,反映了我国衣冠服饰的等级文化及服饰审美文化中“真、善、美”的思想。

一、暖耳的历史渊源

  周汛女士与高春明先生在《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书中指出“暖耳由唐代耳衣演变而成”。唐边塞诗“金装腰带重,绵缝耳衣寒”,此诗描写了唐代出征边塞的武士的着装,指出耳衣是一种军戎服饰,通过衣装的描写体现了边塞地区气候的寒冷及出征将士的疾苦。元明时期暖耳较为盛行且多用于男子。

  明代汉服暖耳列入官服制度,是百官入朝时的一种御寒东西,佩戴有一定时候、一定地位。《明宫史》(实刘若愚《酌中志》一部分)称,宫廷月令节分穿戴,十一月“百官戴暖耳”。可见这种御寒用具,还必得封建帝王许可才能戴用。所以明大臣奏事有“时已隆冬,尚未戴暖耳”语。

汉服暖耳

 

   明万历刻本《御世仁风》中的官吏即戴有暖耳,暖耳是用钩带缀套在冠帽上。老百姓不许随便戴,戴即犯罪。据明代板画所见,有仅在耳部附加约四寸大小皮毛套子的,似即清代耳套所本。有全部套住帽子的称之为帽套,是官员入朝奏事时戴的。清朝时,暖耳发展成为一种民间服饰品,在寒冷的冬天北方的男子出行时皆喜戴暖耳,在此时暖耳也成了女性用于保暖美观的装饰品。且此时暖耳的形制发生了较大变化,佩戴暖耳的人群也由最初的武士发展到妇女及儿童,由最初的保暖功能发展至既具保暖功能又具装饰作用的服饰品。       

二、暖耳的形制 

  辞海中对形制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以有利地形而制服对方;二是指形状、制作。《晋书•舆服志》:“皂轮车,驾驷牛,形制犹如犊车,但皂漆轮毂上,加青油幢,朱丝绳络。”其中“形制”一词即为“形状、制作”之意,本文中形制也指“形状、制作”。不同朝代暖耳的名称与形状又有所不同,其形制也不相同。唐朝时称之为耳衣,元明时期称之为暖耳,元明时期的暖耳在唐耳衣的基础上稍作改制,通常做成条状。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貂帽腰舆》:“京师冬月,例用貂皮暖耳”。以毛皮制成的暖耳也被称之为“皮耳朵”。

  明代暖耳亦有用黑色素用作一高约二寸的圆箍,两旁垂下护耳的长方形貂皮。清朝时称暖耳为“耳套”。清《乡言解颐•耳套》:“世有不因盗铃而掩,不为避骂而塞,但恐风之来割而暂忍一时之聋者,耳套是也。幼时冬寒,畏冻耳,连头与项颈为耳护子,又曰脑包儿。……”。从流传下来的暖耳实物看其形状趋于多样化,有桃形、荷花形、金鱼形及蝴蝶形等等。暖耳的形制不一,有以兽皮或质地厚实的布帛做成环状,套于耳上;另有以布帛做成圆箍,两边包以毛皮,使用时联缀在冠帽 上。 

  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我国众多的民族发展成为今日具有各自语言、习俗、文化、宗教信仰等独具特色的人文状况与景观。俗语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不同地区的不同生活方式孕育着不同的文化,造就着不同的民族,受到民族心理、民族信仰和民俗习惯的影响,暖耳呈现不同的地域形式。南方地区冬季较北方地区暖和,配戴暖耳的人很少,北方地区冬季寒冷,为防严寒人们出门多戴暖耳。如山东地区称暖耳为耳圈、耳朵暖、耳捂等,多用蓝黑绸布作面料,里絮棉花,边缘缝上兔毛,中系一绳,挂在耳上,用以防寒。河南地区称暖耳为耳套、或耳护等。耳套分两种,一为“耳按儿”、俗称“耳掩儿”。制作以耳为模,柔软布为料,套外下边接缝处镶以兔毛,富裕人家则以缎帛做面,面上还刺以花草虫鸟和诗词格言,如“眼观千行字,耳听万人言”等,戴时罩于耳上。另一种是套在耳上的耳暖,亦称“耳衣”,为一耳朵大小的圆圈,用兔毛或羊毛做成,两耳暖之间由一细线相连,不戴时系于衣扣上或佩戴胸前,是农民和流动小商贩的护耳之物。甘肃及宁夏地区回族人民也喜欢佩戴耳暖,与汉民族人民所配戴耳暖相比在材料选择及刺绣纹样上有所不同。汉民族所配戴的暖耳上的动物毛皮多为兔毛、羊毛、狗皮、狐皮等,刺绣纹样多为花卉、吉祥纹样等,而回族人民所配戴的暖耳上的动物毛皮多为兔毛、羊毛,刺绣纹样多为花卉及有着伊斯兰教信仰的的图案纹样。 

(二)暖耳的色彩和用料 

  现存实物暖耳多为清末民初的传世品,在色彩上,历经岁月的演变,已经不能完全准确的反映本来的色彩,所以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是通过肉眼来对色彩特征进行鉴别,并主要鉴别面料本身的色彩及装饰色彩即拼接或刺绣丝线色彩等。对暖耳色彩的研究主要是暖耳面子本身的色彩、暖耳里子色彩和图案纹样的色彩构成。暖耳面子色彩多为冷色调的黑色与蓝色,里子多为蓝色及粉红与本白色。图案纹样色彩丰富、对比强烈富于装饰感。如图1山西地区传世品暖耳,以低明度的黑色为底色基调,上面花卉配中、高明度的白色、粉红、玫瑰红、翠绿、粉绿等,边缘绣以高明度的黄色“实狗牙”边儿,色彩对比强烈、新鲜浓艳、富于装饰。暖耳的色彩多为原色,纯色的搭配达到强烈对比的明快色彩效果并力求统一和谐,体现了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大气而豪放,色彩情调喜庆吉祥,色彩形式艳丽明快,赏心悦目独具东方特色。 

  采用感观鉴别法对传世暖耳的用料进行分析得出,暖耳用料多为棉平纹布和锻纹组织的丝织物。暖耳用料较少,一般由做衣服的下脚料做成。从图2可以看出暖耳有拼接,可以推断出此款暖耳由做大件衣物所剩余的碎料做成,体现了中国妇女勤俭持家、心灵手巧的传统美德。民间流传下来的暖耳传世品多为深蓝、黑色的布帛絮以棉花及各种动物毛皮制成。然而不同民族由于宗教信仰、文化不同,其暖耳所采用的材料也不同。如蒙古族、汉族和其他非穆斯林民族的皮毛暖耳,有羊皮、狗皮、狐皮、狼皮甚至豹皮质料的,但回族一般用羊、兔等性情温顺的畜皮毛质料,而不用食肉猛兽的皮毛质料,这与回族穆斯林不食凶禽猛兽之肉的禁忌,出于同一教义教 律 。 

(三)制作工艺与装饰工艺 

  暖耳的制作多为手缝,既是用手针和线,依靠手工来缝制完成,在对暖耳研究中发现的常用两种传统的针法的运用情况,分别是绗缝(扎针)和缲针,绗缝是中国传统手针工艺基本的针法之一,有长、短绗针之分。缝制时由右向左间隔一定距离构成针迹(通常约为0.2cm),这种针法是最简单的对接方法,正面与反面形成的线迹正好相对。缲针有两种,一是明缲,二是暗缲。明缲又称为扳针,线迹为斜扁形,隐藏于衣服折边、贴边的夹层中,通常用于镶边、滚边等部位的固定中,根据各部位的具体情况,针距一般在0.2~0.5cm之间暗缲又称暗针,正面不露针迹,也有正面、反面都不见针迹的,同样用于服装的贴边等外。 

  暖耳的制作工序一般为裁样、刺绣、填棉絮、装夹里及装小耳朵片。从流传下来的传世品可以看出暖耳的制作工艺十分的巧妙精良、工整、细腻,其外形结构、装饰及手工制作力求以巧为上。其装饰工艺也是丰富多彩如刺绣、镶嵌、滚边等,暖耳所用到的刺绣针法一般为锁绣、平绣、盘金绣等独具民间艺术特色的手工针法。

清《乡言解颐•耳套》:“……今则可耳做套,以毛裹之,外必镶狗牙绦子。习俗移人,牢不可破如此”。以此看出暖耳的制作工艺已成为一种习俗,一种体系。无论是“实狗牙”边儿还是滚边都符合中国传统服饰的基本架构“平面结构”和“衣缘变化”这一规律性特征。

上一篇文章:汉服研究|《诗经》里写到的褧衣是什么样的?
下一篇文章:中国传统婚礼“戴盖头”风俗的由来
 
欢迎点击留言建议~!
关于栖凤阁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大 事 记
质检报告
新手指南
注册协议
会员等级
快捷登录
购物指南
购物流程
等级体系
快递费用标准
支付方式
支付工具
网上银行在线
售后服务
服务保障
退换货原则
投诉建议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申请
版权声明
招商咨询

题|百科  美图  漫画 手绘 仕女图 婚礼 资讯| 新闻  礼仪 婚礼 考据|文献  论文 实物  工艺  面料  图 汉妆|容妆  造型 教程 视频|播客 纪实   历史 汉风

生活|百戏  汉乐 礼仪 养生 家居 节日 凤阁|报道 活动 买家秀|百科  摄影  美女 机构 古装剧 视频 |全国 海外  实物|秦汉 南北朝 唐宋 明代

汉服微信我的二维码_8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来微博关注 @栖凤阁汉服

皖ICP备13000936号-2  商标注册号:8195326   公司注册号:340222000022311(1-1)

     汉服客服QQ:787744650  电话: 13955392955  邮  箱:[email protected] com    栖凤阁汉服商城(始建于2006年10月18日)   

yx 版权所有: 芜湖栖凤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Powered by Hishop5.4.2 © 2002 - 2011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