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女画,一作“士女画”,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后为人物画科中专指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分目。中国仕女画形成在一千多年前的两晋时期。仕女画是人物画中以女性形象为描绘对象的绘画。仕女画在发展过程中,其表现领域也不断扩展。“仕女画”作为一个概念、一种题材门类、一种规模而论,就目前资料记载,应从唐代开始。其代表画家有张萱、周肪等。他们笔下的仕女,大都是上层社会和宫廷生活中的贵族和名门淑女。向人们展现了当时上层妇女闲逸的生活及其复杂的内心世界。
仕女画的形象,应包括整个人物的造型,即形体,动态,面型,面部表情等。历代仕女画家塑造了很多优美生动的仕女形象,尤其是唐,五代、宋更为突出,《调琴啜茗图》中调琴弦的仕女;《八十七神仙卷》中云髻峨峨,仙袂飘飘,仪态力方的众仙女;嘲熙载夜宴图》中一群弹琵琶、吹奏乐器及舞蹈的各种姿态的仕女们,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扑蝶仕女图》中蝶仕女的动态,也塑造得极为成功,那轻盈的姿态及全神贯注的神情,反映出作者高度概括、洗练的能力和高超的技巧。正是由于他抓住了对蝶偷袭的瞬间神态,才能塑造出高于一般生活的人物形象。
历代壁画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仕女形象。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仙女们,作者将她们身上披着的飘带怍了极为夸张和生动的描绘,那长而舒卷的带子迎风飘飓,使“飞天’’的体态显得更加轻盈飘逸,好似在碧空中任意飞翔,大有前程无量,自由奔放,充满无限青春活力之感。永乐宫壁画中的天女们,一个个端庄文静而又艳丽。北京西郊模式口法海寺明代壁画中的一个天女,手拈一朵天花,仿佛在嫣然微笑。出自唐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及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仕女形象,都很生动。
古代女子的妆容,常见的有桃花妆,胭脂涂抹于两颊,淡淡晕开,犹如桃花的花瓣;靥面妆,以金箔银箔刻成花子(或用胭脂画成)贴在鬓眉之间、前额或脸颊酒窝处,在隋唐较为盛行;三白妆,在上额、鼻、下颌三处明显提白(有些作品中耳也有加白)。(图出自《故宫画谱•人物卷•仕女》。
唐寅王蜀宫妓图:三白妆,在上额、鼻、下颌三处明显提白(有些作品中耳也有加白)。
古代仕女们很重视发型的美观,可以衬托美貌,还能体现身份与年龄。常见的有双环髻,把头发正中分成两股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螺髻,其梳法是将头发分股绕盘,拢集堆叠于头顶;坠马髻,将头发拢结于头顶或头后的一侧,再挽结成大椎从侧面垂下。(图出自《故宫画谱•人物卷•仕女》)。
常见的发式还有盘桓髻,将头发分股拢于头顶,再交盘以叠成发髻,显得持重沉稳;双平髻,将头发平分成两大股,梳成对称的髻或鬟,为丫环侍婢及未成年少女常用;牡丹髻,又名牡丹头,将头发绾于头顶,再分成几股依次上卷至头顶,最后用发簪固定。(图出自《故宫画谱•人物卷•仕女》)。
古代仕女画很讲究眉目传情,所谓“传神阿堵”。较为常见的眼式有凤眼,又名丹凤眼,眼睛形状狭长且后眼角向上翘,具含蓄、隐媚、柔情之意。杏眼其形状如杏仁,两头尖,中间圆,眼外角微微上扬且尖细。古代仕女常用小杏眼,现在仕女多用大杏眼。(图出自《故宫画谱•人物卷•仕女》)。
仕女画中仕女形象最传神的部位是眉与眼。她们在生活中创造出各种美丽的眉式,在仕女画中得以一一展现,远山眉形状细长而舒扬,如望远山。柳叶眉形状细长像柳叶,有妩媚温柔之感。却月眉形状如一弧弯月。蛾眉则在唐代仕女中比较多见。(图出自《故宫画谱•人物卷•仕女》)。
传统仕女画特别重视眉眼造型,对嘴鼻造型要求相对简单。常见鼻式有直鼻,鼻头、鼻梁相贯挺直。俏鼻,鼻梁高而微翘,鼻翼小而虚晕。结鼻,形状瘦直,鼻梁、鼻头清晰可见,并画出鼻翼两侧。
古代仕女画中常见的嘴型有樱桃嘴,形似樱桃,上唇圆弧分形,下唇单弧接上唇。观音嘴,形似相合的两弓,上唇弓弧偏圆,下唇弓弧偏方扁,嘴角微上翘,具有慈祥静穆之意。鲤鱼嘴,形似鲤鱼小嘴,上唇双弧分形,下唇圆弧顺合,嘴角上翘,带有喜气。(图出自《故宫画谱•人物卷•仕女》)。
仕女画是人物画中以女性形象为描绘对象的绘画,是人物画的一种。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后为人物画科中专指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分目。如唐代周昉的《挥扇仕女图[1] 》卷,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卷,成为仕女样式的典型。历代都有高手,如五代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卷,北宋王居正的《纺车图》卷,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清代费丹旭的《仕女册》等。民间木板年画中的“美女画”,亦称“仕女画”。
尽管在仕女画中出现的并不一定都是佳丽美女,但人们还是习惯于将仕女画称为“美人画”。仕女画的画家们按照自己心中“美”的理想来塑造各类女性形象,不同时代的画家都以其当时对于“美”的理解来进行创作,因此,一部仕女画史其实也是一部“女性美”意识的流变史,对当今汉服的的造型有一定借鉴意义。
郭在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