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购物车 批量购买 我的账户订单查询 文章中心 帮助中心 客户留言
支付宝快捷登录 购物车共计商品 0合计 ¥0.00
曲裾深衣 | 直裾深衣 | 束胸襦裙 | 大袖衫 | 汉服摄影 | 古装摄影 | 汉服图片 | 比甲 | 肚兜 | 古装美女
有事点这里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有事点这里                

关闭在线客服
文章中心
栖凤阁动态
媒体报道
栖凤阁汉服活动
团体客户汉服活动
汉服宣传资料
汉服美女买家秀
木梳发簪
汉服文献
汉服裁剪图
汉服新闻
汉服婚礼
汉服容妆造型
兴汉运动和汉服运动
汉服知识
汉服实物
汉服传统礼仪
汉服摄影
汉服对和服、韩服、越...
汉服视频
汉文化
古装民族服装
文房四宝
电商运营
六艺
汉服专栏
古装百科
太平猴魁茶文化
首页 查看文章

从辽代壁画看辽代服饰的特点

发布日期:2013-09-18关闭
摘要:
辽代所处的时期,正是中国历史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盛唐的衰落,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宋政权的软弱等等,所有这些却造就一个共同的结果:契丹族和汉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承与交融。而这种文化上的传承和交融,必然会在服饰上有所体现。

宣化下八里辽代壁画

 

宣化下八里辽代壁画

 

大同卧虎湾6号辽墓壁画

 

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

 

 

宣化是中国最古老的郡县之一,早在战国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这里属于上谷郡,燕昭王时秦开破东胡,西汉时李广击匈奴,都以此为重要据点唐代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在此修建雄武城。宣化城的地下文物,几乎没有断代,而且陪葬丰富,可以说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性的重要文物发现。

 

   

 

论辽代服饰的民族特色
 
专业:美术史论
研究方向:人类服饰文化学
论文题目:论辽代服饰的民族特色

摘要
本文力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系统阐述我国辽代服饰的审美特征及其渊源流变。本乎引,本文在以下几个层面上展开:第一个层面是着重阐述辽代服饰的社会文化渊源。笔者认为,历史地分析契丹人的族源及建辽历程,这是用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辽代服文化的一种尝试。第二个层面是着重阐述民族特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辽服要适宜游牧的地缘环境;二是等级地位与宗教信仰对辽服的影响。而对于辽代服饰中的历史传承以及与周边文化的交融,则是本文在第三个层面所要论述的内容。可见,本文的研究方法,就是将辽代服饰中直接彰显的民族特色,或在与其他文化碰撞中形成的一些美学因素,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以便了解辽代服饰文化的实际情况,从而揭示出辽代服饰在各个阶段的特点、演变的轨迹和它在中国整体服饰文化中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关键词:辽代 服饰文化 民族特色 历史地位
 
目录
摘要-------------------------------------------------------------------------
一、 契丹的族源--------------------------------------------------------------------------------------
(一) 契丹的族源---------------------------------------------------------------------------
(二) 辽的建国历程---------------------------------------------------------------------------
二、 辽代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 辽代的经济概况---------------------------------------------------------------------
(二) 辽代的政治特点-------------------------------------------------------------------
(三) 辽代的服饰概况-----------------------------------------------------------------------
三、 辽代服饰的民族特色-----------------------------------------------------------------------
(一) 适应地理环境的需要---------------------------------------------------------------
(二) 游牧生活的产物---------------------------------------------------------------------
(三) “尚左”民俗的体现---------------------------------------------------------------
(四) 阶级地位的标志-----------------------------------------------------------------------
(五) 宗教信爷的表达----------------------------------------------------------------------
四、 辽代服饰的历史演变
(一) 辽服对唐代服饰的继承---------------------------------------------------------------
(二) 辽宋间服饰的融合--------------------------------------------------------------------
1、 宋朝流行服饰进入辽地-----------------------------------------------------------------
2、 辽代服饰对宋服的影响-----------------------------------------------------------------
五、 辽代服饰所引发的思考(略)--------------------------------------------------------------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辽代服饰的民族特色
辽——契丹人长期生活在北方,其服饰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又因辽代正处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之际,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或相继,或并存,使得辽人服饰在演变过程中,或表现为对于前代的传承,或体现在与周边民族的相互融合上。
一、 契丹的族源
(一) 契丹的族源
契丹源于东胡,属鲜卑族中较落后的一支,在公元4世纪左右开始游牧于黄河(西拉
木伦何)和土河(老哈河)一带,随水草就畋渔,以车帐为家,“本无文字,惟刻木为信”①。因而当中原处在南北朝和唐代的高度封建文明时,契丹族还属于氏族社会,以游牧和渔猎经济为主。虽然唐太宗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②,并任命契丹部落首领为都督,但其社会长期处于原始氏族部落联盟阶段,文明程度是比较低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契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原始氏族公社的贫富分化,出现了阶级对立,契丹的原始氏族公社开始解体。遥辇
①《五代会要》卷二十九
②良都督府名。贞观二十二年(648)以契丹摩哥等部求内属,乃置松漠都督府,领峭落、无逢、羽陵、白连、徒河、疋黎、赤山、万凡等八州,辖境相当于今辽宁省西南部。参阅《新唐书"地理志七下》。
氏部落联盟已经明显的具有国家的属性,“始立制度”,“置官属,刻木为契,穴地为牢” ①。但是,遥辇氏并没有能够完成建立国家的任务。这一重任由迭剌部耶律阿保机所完成。
(二)辽的建国历程
耶律阿保机(872—926)出身于迭剌部世里(耶律)家族,七世祖涅里曾在唐开元间任松漠都督。世里氏家族在遥辇氏部落联盟时代,世为迭剌部的夷离堇(军事首长),统领部落联盟的军马。阿保机早年随父辈征战,以英勇善战升任遥辇氏痕德堇可汗的扈卫长。唐昭宗天复元年(901),阿保机被推为夷离堇,于是他统帅联盟军队,开始进行大规模地征伐周邻部族的战争。他率领军队北上进击室韦②,东北征讨女真,西南大破奚③人,获得一连串的辉煌战绩。
这时,李唐皇朝正处在行将灭亡的前夜,局势异常混乱,大批的汉人避地契丹辖境,内地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治国经验也随之大量传入,契丹日益壮大。907年唐朝灭亡,这年契丹八部推选阿保机为可汗。几年间,契丹已经发展成为“尽有奚霫之地,东际海,南暨白檀,西逾松漠,北抵潢水”④的强大势力。契丹发展壮大之
①《辽史"太祖纪》
②古民族名,也译作失韦。居住在黑龙江上游峡两岸入额尔古纳河一带。以狩猎为生活主要来源。分南、北、钵室志、深末怛室韦、大室韦五部。自北朝以来和中原王朝即有臣属关系,隋唐时关系日益密切,后为契丹所并。参阅《北史》、《旧唐书室韦伟》、《文献通考》卷三四七辑《室韦》。
③民族名。东胡族。原居辽水上游,柳城西北。汉时为匈奴所破,保乌丸山,因称乌桓。北魏时自号库真奚。隋唐时称奚。唐节度使李宝臣、张孝忠、史宪诚等皆奚族。参阅《新唐书》卷二一九辑《北狄传》
④《辽史"太祖纪》
后,氏族部落联盟组织已经无法再进行管理,建立国家的条件成熟了。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年号神册,国号契丹(后改称辽)。
二、 辽代的生产、生活方式
辽朝建国(916)后,在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既带有部落联盟时期的痕迹,同时,
由于其疆土的扩大,将部分汉人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又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汉族农耕文明的影响。正如《辽史"营卫志》记载:
“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暑,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
(一) 辽代的经济概况
经济上,畜牧业与渔猎作为契丹族的传统生产方式,在辽朝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辽代饲养的牲畜主要有马、羊、牛、驼等,以马、羊数量最多。这既为契丹人提供了兽皮、奶酪等生活必需品,也提供了维持军事力量所需的马匹。渔猎则在捺钵制度中表现得较为突出。这种制度是由契丹传统习俗发展而来的。随四季的变化,逐水草而迁徙;以毡庐、车帐为居所,已是契丹人在游牧和渔猎生活中养成的习俗。辽朝建立后,皇帝依然四时出行,其行帐名捺钵。除夏季避暑外,另外三季各有专门的游猎活动:春季捕鹅雁,名春水;秋季射鹿,名秋山;冬季则凿冰取鱼。《辽史"营卫志》记叙春季捺钵时的情况是:
“春捺钵曰鸭子河泺。……皇帝每至,侍御皆服墨绿色衣,各备连锤一柄,鹰食一器,刺鹅锥一枚,于泺周围相去各五七步排立。……有鹅之处举旗,探旗驰报,远泊鸣鼓,鹅惊腾起,左右围骑皆举帜麾之。五坊擎进海东青鹘,拜授皇帝放之。鹘擒鹅坠,势力不加。排立近者举锥刺鹅,取脑以饲鹘。……皇帝得头鹅,荐庙,君臣各献酒果,举乐;更相酬酢,致贺语,皆插鹅毛于首以为乐。”
这段文字把放海东青鹰擒天鹅的情意描写得有声有色,将刺鹅锥的用法也说得清楚。辽朝除了畜牧业与渔猎经济以外,农业也在契丹和北边部落中开始推广,长城以北地区开垦了许多农田,辽得到燕云地区后,这一地区发达的农业经济,先进的耕作技术,促进了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到辽景宗(969—983)时已具有相当规模,辽圣宗(983—1031)时期有了更大的发展。整个社会形成了一个农业和畜牧业互补互利,相得益彰的和谐统一体。
(二) 辽代的政治特点
政治上,辽代的官制很有特点,它实行的是两套官制,因俗而治,“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百官志》)。“国制”是指契丹传统官制,统称北面官,汉制官职统称南面官。南面官和北面官的称谓,与契丹习俗密切相关。“辽俗东向而尚左”,因此,辽朝皇帝的宫帐都坐西朝东①,文武百官的牙帐(官
① 根据宋人《行程录》及有关史料记载,契丹毡庐皆东向。这一方面是契丹人崇拜太阳的信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冬季里多西北风。
署)分列宫帐两旁。辽朝尚左(左为上),皇帝的左面即北面官署,因而,北面官的地位优于南面官。
(三) 辽代的服饰概况
文化艺术上,除了异彩纷呈的辽代艺术(如壁画、雕塑、乐舞等)和质朴无华的辽代文学,以及五光十色的宗教外,最值得一谈的还要数其服饰文化了。《辽史"仪卫志》云:
“太祖帝北方,太宗制中国,紫银之鼠,罗绮之篚,麇载而至。纤丽?毳,被土绸木。于是定衣冠之制,北班国制,南班汉制,各从其便焉。”
这种制度是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在服饰制度方面的具体反映。按国制即辽国传统服式又分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田猎服吊服。
国服:祭服用于吉礼祭山仪、祭天、地、辽河神、祖宗等。大祀皇帝服金文金冠,白绫袍,红带,悬鱼,三山红垂,饰犀玉刀错,络缝乌靴。小祀,皇帝硬帽,红克(缂)丝龟文袍。皇后戴红帕,服绛缝红袍;悬玉佩,双同心帕,络缝乌靴。契丹族臣僚、命妇所服,各从本部旗帜之色;朝服用于皇帝即位、瑟瑟(祈雨及射柳仪)。皇帝服实用薛衮冠、络缝红袍、垂饰犀玉带冠,饰金花或加珠玉翠毛,额后垂金花,织成夹带,中贮发一总。或纱冠,制如乌纱帽无檐,不掩双耳。额前缀金花,上结紫带,不缀珠。服紫窄袍,系蹀躞带(以黄红色条裹革),用金玉、水晶、靛石缀饰,谓之“盘紫”;公服谓之“展裹”,著紫。皇帝紫皂幅巾,紫窄袍,玉腰带,或衣红袄。臣僚亦幅巾,紫衣。至兴宗重熙二十二年(1053),诏八房族巾帻。道宗清宁元年(1055),规定非勋戚之后及夷离堇副使并承应有职事人,不带巾;常服:帝及臣僚常服,谓之“盘裹”。绿花窄袍,红、绿色中单。贵者披貂裘、银鼠貂毛、羊、鼠、沙狐裘;田猎服,皇帝幅巾,擐甲戎衽、黑绿色;吊服即丧服,皆素服皂带。皇帝素白,臣僚白衣巾,或素服、皂袍、皂带。①
汉服:辽人着汉服是参照唐和后晋制度,自太宗以后形成的,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之分。如皇帝祭服衮冕。朝服,太宗时皇帝及南面官汉服,北面官契丹服。景宗耶律贤乾亨以后,大礼南北面官皆汉服。如皇帝通天冠、绛纱袍。诸王远游冠,三梁,黑介帻、青绥。三品以上:进贤冠,三梁,宝饰。五品以上:进贤冠,二梁,金饰。九品以上:进贤冠,一梁,无饰。七品以上去剑佩绶。八品以下:同公服;公服,皇帝翼善冠,柘黄袍,九环带白练裙襦,六合靴。一品以下,五品以上:冠帻缨,簪导,绛纱单衣,白襦裙,带钩?,假带方心,袜履,纷?囊。六品以下:衣冠同五品以上,惟去?囊。常服,皇帝折上头巾,黄袍衫,九环带,六合靴。五品以上:幞头(折上巾)紫袍,金玉带牙笏。文官佩手巾、算袋、刀子、砺石、金鱼袋。武官蹀躞,佩刀、刀子、磨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乌皮六合靴。六品以下:幞头,绯衣,木笏,银带,
①《辽史"仪卫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银鱼袋,六合靴。八、九品,幞头,绿袍,鍮石带,六合靴。①
上述记载中,国服中的常服与田猎服是典型的契丹民族服饰。日常生活中的契丹人服饰内容,比文献记载的还要复杂、丰富、多彩。这些情况,为考古发现的大量辽墓壁画所证实。一般地说,普通契丹人服饰为:平时男子空顶或戴皮、毡帽,穿圆领窄袖紧身左衽长袍、束革带、佩匕刀、下裤、足靴。亦穿开襟短上衣。冬衣皮毛。女子包头巾,或小圆帽、皮帽,穿与男子同式的长袍,或左衽短衫、袄,下长裙、裤,着筒靴,束帛带,冬衣皮毛。
三、 辽代服饰的民族特色
历史证明,服饰的产生往往与自然环境和人文文化等因素密不可分,辽代契丹族服式
也主要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一) 适应地理环境的需要
由于辽地地处荒凉草野,气候寒冷,所以必然引起对服饰的某些特殊要求。比如,从质料上看,因为畜牧业与渔猎是契丹族的传统经济,所以当地多产兽皮,而兽皮又有挡风御寒之功效,故其袍料大多为兽皮,如《辽史"营卫志》记载:“贵者披貂裘,以紫黑色为贵,青次之。又有银鼠,尤洁白。贱者貂毛、羊、鼠、沙狐裘”。契丹人不仅用兽皮制作袍服、皮帽,还用兽毛制作毡帽、毡靴。契丹人头戴皮帽的形象可见于吉林哲里木盟库伦旗一号辽墓壁画《出行图》(图一):女主人头戴黑色瓜皮帽,帽缘扎绿色巾带,鬓发下垂,黄色耳坠,着浅绿色长衫,系红色腰带。右侧佩黄色葫芦状荷包及一黑色小皮囊,皮囊内插白色磨角长板状物件四块;另一女子,头戴绿顶黑皮小帽,后系花结,绿色长衫,浅红色腰带,左侧佩件与女主人相同,侧身向女主人,手执铜镜,为女主人整容。契丹人头戴毡帽的形象则可见于翁牛特旗解放营子壁画墓中的《宴饮图》(图二):墓主人席地而坐,头戴毡冠,前沿有金华缀饰,耳侧系带,身着窄袖红衣,腰系带。关于契丹人脚穿毡靴的形象,则在敖汉旗康营子壁画墓中的左壁《仪卫图》(图三)里有所反映:除了第一人头部扎缠,身穿方领蓝长袍,腰系白带,脚穿尖头平品鞋外,其它四人均身着圆领长袍,腰间系带,脚穿白毡靴。此外,从一些辽墓出土的丝织品、服式中还可看到,契丹人的装束还有用丝棉做成的诸如丝棉长袍、丝棉背心、套裤等适用于寒冷气候的服饰。比如内蒙古察右前旗豪欠营6号辽墓中女尸所穿的葬服:外衣有丝棉长袍;内衣有短袄、短衫、绢裙等;一件背心式的贴身上衣为淡棕色罗面,棕色绢里,中絮棕色丝棉,与现在内蒙地区“棉腰”的服式相似,这是适宜于内蒙草原多寒大陆性气候的特有衣饰。
(二) 游牧生活的产物
从着装的特点上看,契丹人通常穿圆领、窄袖、紧身的袍服,并且在袍内穿中单和紧腿裤。有的契丹族男子还在裤子外缚裹腿用以御寒,方便行动。契丹人的这些着装特点,一方面是可以抵御风沙、严寒的袭击,另一方面也可便于骑射。这一点在一些辽墓出土的壁画中有所反映,如在内蒙古巴林右旗友爱辽墓中的木板画《男侍图》(图四):男侍头戴巾帻,身着圆领紧袖长袍,领头扣于左颈下,内着红色直领中单,白色紧腿裤,足穿系带织履,腰系土黄色带。再如在河北宣化下八里辽韩师训墓中的前室西壁壁画(图五)中,绘有一牵马马夫:马夫头戴白色巾帻,上有一桃形饰,上着绿色圆领窄袖短服,下穿白色窄裤,白色网状裹腿,足穿白色系带鞋。右手持鞭,左手握马缰而立。马全身红色,鞍辔齐全,结扎马尾,作行走状。
辽代契丹人喜骑射畋猎的尚武民俗和粗犷强悍的性格气质,使得其服饰风格颇具实用便利的特征,如其服装多以圆领、紧身、窄袖、长袍(不作没脚的形式)、长靴为主,发式为髡发①。宋沈括使辽后颇有体验,他说:“窄袖利于驰射,衣短、长靴皆便于涉草。胡人茂草,常寝处其间,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袴皆儒,唯胡却无所沾。”②在内蒙古奈曼旗发现的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中,前室东壁壁画(图六)上:男侍髡发,两鬓长发过耳,留有长须,表情肃穆。身着圆领淡蓝色长袍,白色中单,腰束黄色短布带,脚穿黑靴。另外,在辽宁昭乌达地区发现的辽墓如翁牛特旗解放营子墓壁画中,也有诸如身着紧袖浅绿袍,腰系红带,脚穿黑靴的臂鹰者(图七)的形象。
① 髡发并非契丹人所独创,早在一千多年前,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乌桓、鲜卑等民族男女,就有了髡发的习俗。《后汉书》、《三国志》、《南齐书》等史志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乌桓与鲜卑都属东胡族一支,全部以游牧射猎为生。契丹是东胡的后裔,所以也继承了这种习俗。后来清代的辫发制度也是髡发的沿袭。髡发的意思就是去(剃)发,“髡”字含有选择和剪除的意思。
② 《梦溪笔谈》卷一
发式是服饰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契丹人最典型的发式——髡发也具有便利的特征,即骑马时不挡视线,便于梳洗等优点。契丹人的髡发,男女式样差别较大。男子多髡顶,垂发于耳畔,垂发有一些形式变化。(如图八所示)。契丹族女子也同样髡发,且有多种式样,很有特点。如内蒙古右前旗豪欠营6号辽墓出土的契丹女尸保存了完整的发式(图九)。其发式是:将额头上部宽5.5厘米一段剃去,有0.8厘米长的发根。头顶长发集为一束,用纱带捆扎,带结在头顶中央。在这束头发的右侧抽出一小绺,梳成一条小辫,绕经前颅,返回头顶中央,压在大束头发的上面,辫梢另用一根纱带扎住。其余头发披在脑后及耳朵两侧,直至肩上。两鬓只见右侧,剩有3至4厘米长的头发不多。另外,北京昌平陈庄一号墓出土的女俑在发式上则与豪欠营6号墓女尸有着明显的不同。该女俑(图十)保留了额发、鬓发、颅侧发和顶发,剃去了颅顶的四周及颅后发,保留的颅顶发扭成了灵蛇髻,髻头垂于颅前顶。整个髻形正看恰似汉族妇女的“高髻”,侧看成“几”字形。在“几”顶处用发带结扎,额发中分,汇合鬓发、颅侧发成两绺,垂于两耳前、后。灵蛇髻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女性的流行方式,陈庄1号墓女俑的顶发作成灵蛇髻,并剃去颅顶四周及颅后发,正是契丹族承袭鲜卑族妇女“唯婚姻先髡头”的习尚之反映。陈庄1号墓女俑的发现,不仅继豪欠营6号墓之后再次证明契丹女性髡发的事实,而且丰富了契丹女性髡发的方式。另外,河北宣化下八里辽金2号墓中西南壁壁画也绘有女侍髡发的形象。
腰带作为一种佩饰,也是辽代传统服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辽人的腰带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便是蹀躞带①。契丹服的蹀躞带大致有三种式样。第一种式样为单带扣单?尾式②,都在方銙上穿“古眼”,自“古眼”下系小带,在小带上佩系物品。在传世绘画《契丹人骑马出猎图》上,可见有人腰事此带,其正面革鞓上有四个方带銙,左下系佩环,右下系刀子和袋。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内出土的玉蹀躞带和驸马尸体上所束金蹀躞带(图十一:1)都属于这种式样的蹀躞带。其带身就是一条单带扣单?尾带,方銙的“古眼”上穿系的若干小带,不束在腰上时不佩物,只有束在腰上时才佩刀子、锥等类物品;玉蹀躞带不束腰上,因此出土时便没有佩系物品。第二种蹀躞带,所缀方銙不多,往往也没有“古眼”,即使有也不多,带上佩系物品较少,因此可能是官员或侍从着常服时束系的。《契丹人骑马出猎图》上所绘侍卫和随从人员,就是束系这种带,佩系弓、弓囊、短棒等物。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内置于主室地面东北侧的银蹀躞带(图十一:2),也属于第二种形式,带身缀单带扣单?尾,而缀并列的曲柄,可以悬佩较大物件。第三种式样的蹀躞带带身并非革鞓,而是丝绦,带上没有带扣和?尾,直接将丝绦束结于身后。这种带上悬佩刀子和饰物,应属于蹀躞带之列。察右前旗豪欠营6号辽墓契丹女尸腰部束有此式带,丝绦已
① 蹀躞带,《辽史》又称作?蹀带,是指一种缀有垂饰的腰带。以皮革为鞓,端首缀?(有舌的环),带身钉有数枚带銙(腰带饰物,即带扣版),銙上备有小环,环上套挂若干小带,以便悬挂各种杂物。契丹人用蹀躞带来系佩刀子、解锥、刺鹅锥等游牧生活所必需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为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蹀躞带也同其袍服一样,具有实用与便利的特征。
② 腰带垂头于下,曰?尾。又名挞尾、鱼尾。《新唐书"车服志》:“腰带者,搢垂头于下,名曰?尾,取顺下之义。”
朽,仅存少许残迹,仔细观察可知带宽约5.5厘米,分四层,每层厚约1毫米。在女尸腰部左侧,佩系两件插在一个朱漆木鞘内的玉柄铜刀子。陈国公主尸体上所束金蹀躞带,也属于第三种式样。
从辽墓出土的一些壁画里还可看出在契丹人的足服中,具有行走便利、实用性强的鞋式,除了长靴之外,还有一种系带鞋。在河北宣化辽代6号壁画的前室东壁壁画(图十二)中,画有一童,半侧身而坐,扎双髻,身穿土红色交领衣,挽袖,脚穿系带鞋的形象。另外,在河北宣化下八里辽韩师训墓的后室南壁壁画(图十三)中,也画有门吏穿系带鞋的形象,如甬通口两侧各绘一门吏:左一人头戴黄色软巾,上置一桃形象饰,上着黄色圆领窄袖短服,褐色裹腿,足穿白色系带鞋,双手合抱举杖而立;右一人头饰同前,上着浅绿白色窄袖短服,下穿白色裤,足穿色系带鞋,手式及所持物同左一人。
(三)“尚左”民俗的体现
因契丹人“俗东向而尚左”,所以其袍服也具备了历来北方一些民族服装的特点——左衽。《宋史"宋琪传》就说道:“……左衽为契丹之饰”。契丹人左衽的形象可见于北京昌平陈庄辽墓出土的男俑(图十四):髡发,面目丰满,阔鼻,身着左衽圆领长袍,左肩上有一个花头纽扣,腰系带,两手相揣,垂于腹前,脚穿尖头靴,高50.3厘米。在内蒙古巴林右旗友爱辽墓内的木板画上,男侍(图四)身着圆领紧袖长袍,领头扣于左颈下,这是契丹圆领类服装“左衽”的直接绘画材料。
契凡人不仅袍服为左衽,其短衽也具有左衽的特点,河北宣化辽代6号壁画墓前室西壁壁画(图十五)中有一舞蹈者,梳髻,上穿绿色交领短衣,下穿杏黄色旋裙,绿地白圈红点裤,红色蔽膝,绿飘带,黑色鞋,其绿色交领短衣即为左衽。在河北宣化下八里辽金3号壁画墓东壁壁画(图十六)中,也绘有一妇人:头束髻,上身着蓝色交领衫,下身穿红条蓝花长裙,足着黑色鞋。该妇人穿的蓝色交领短衫也明显为左衽。另外,在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出土的石棺内,有一具老年妇女的骨架,身上穿裹着十余件丝织品袍衫和裙裳,有长袍、短袄、裙、裤、套裤等,其中可看清的袍衫也都是左衽。
 
(四)阶级地位的标志
在辽代,服饰还是身份地位和阶级关系的反映。从辽庆陵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多穿小袖,有裹巾子的(图十七),有髡发露顶的(图十八)。这与当时人的身份地位相关。《辽志》记载:“契丹国内富豪民要裹头巾者,纳牛驮十头,马百匹,并给契丹名目,谓之舍利。”由此可知契丹巾裹代表阶级身份,契丹本部的身边部从,有品级的才许使用巾裹,一般仆从及本族豪富也必露头,即或身为富豪要想取得戴巾子资格,也需向政府献纳大量财富。另外,内蒙古库伦旗七号辽墓墓道西壁壁画中,以墓主人和侍从的形象刻画,则深刻反映了主仆之间的阶级关系:墓主人(图十九)身着淡蓝色圆领窄袖长袍,足登红靴,左手挎带、右手端红色方口圆顶帽;墓主人身后随一侍从(图二十),戴黑色巾帻,内穿蓝色中单,外着淡蓝色交领窄袖长袍,外套蓝色交领半臂,围捍腰,袍襟掖于腰部,缚裹腿,穿麻鞋。左手持蓝伞荷肩,右手握拳至胸前。主仆的地位悬殊,从各自的装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五)宗教信仰的表达
契丹人的服饰中还体现了其宗教信仰。在宗教信仰上,一方面契丹人保留了较多的原始及民族传统宗教的成分,另一方面则逐渐接受中原地区的宗法性国家宗教的影响,形成一种混合的形态。
在契丹人的服饰中,对于萨满教、佛教及道教都有或多或少的反映。契丹族早期信奉萨满教。萨满教是由萨满扮演重要角色的一种宗教形态,以萨满和神相通,代神说话,驱魔消灾,为民求福为特色。萨满教的法具有很多,其中法帽①(又作“神帽”)是最具代表性的法器之一。早期辽墓出土的鎏金银冠,在造型上与“神帽”较为相似,有可能就是从“神帽”衍变而来的。如辽宁朝阳前窗户村辽墓出土的随葬器物中,有一顶双凤戏珠纹鎏金银冠(图二十一),高20、周长62、径19.4厘米。冠面正中悬一火焰珠,两侧双凤相对,昂首展翅,长尾,中有云气浮动,周边压印卷云纹,上宽下窄,装饰图案疏密有致,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制作精致。据介绍这顶鎏金银冠出于棺内东头,即死者头部,它表明墓主动脉对于萨满教的信仰。辽宁建平县张家营子辽墓出土过一种双龙戏珠纹的鎏金银冠(图二十二),其形制、大小,都与前窗户村辽墓出土
①萨满举行宗教仪式时,通常是穿一套特别的法衣、法帽、以唱歌、跳舞、击鼓的方式向神灵褥告。参见于《中国少数民族》,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5月第1版。
的这一种相仿。
辽国自太祖皇帝起世代崇信佛教,对佛教皆采取支持、保护政策。辽国对佛教的信仰,在其服饰上同样也有一定的反映。在辽代早期的墓葬诸如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随葬品中,发现有盾形宝相花金戒指(图二十三)一枚,做工精致,花式边,中心模冲宝相花,周围在枝叶纹,指环饰卷叶纹。该墓随葬品中还有凸字形(图二十四:1)与桃形(图二十四:2)鎏金铜带扣各一个,其扣环正面皆模铸忍冬卷草纹。宝相花和忍冬卷草纹都是佛教的经典图案之一,将其运用在手饰和带扣上,可见当时人们对于佛教的信仰与倾向。
佛教艺术中,为强化大众联系而兴建的建筑物,其象征意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于辽代皇帝皆崇奉佛教,所以辽代建造了许多寺庙和佛塔,不少建筑保存至今。辽代佛教的流行和寺塔的林立,在服饰上也有所体现。在法库叶茂台辽墓的石棺内,有一具老年妇女的骨架,身上穿裹着十余件丝织品袍衫和裙裳,其中棉袍袍带的背饰为一件鎏金镶琥珀宝塔鸾凤纹银捍腰,后附罗衬,围于后腰。其面部锤錾出五个塔式建筑,刹如伞顶,檐有流苏,底为莲座,塔身镶琥珀,地錾鸾凤纹,此器两端分垂于膝下。
道教在辽朝的力量和影响比佛教要小得多,流行区域及人数也不能与佛教相比,尽管如此,它还是受到了统治阶级的欢迎,他们当中对道教感兴趣者不乏其人。据《契丹国志》记载,景宗第三子隆裕,“自少时慕道,见道士则喜”,“又别置道院,延接道流,诵经宣醮,用素馔荐献”。圣宗“至于道释二教,皆洞其旨”,兴宗亦好道,授王纲等道士以官爵,又在夜宴时,命后妃易装为女道士。在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的随葬物品中,有鎏金银冠和高翅鎏金银冠各一件。共中鎏金银冠(图二十五)用银丝连缀16处长镂雕鎏金薄银片制成。前面2片,左右两侧各三组6片,后面2片。银片边缘多呈云朵形,唯后面上片为山形。前面下片正中錾刻一道教人物像,并錾刻云朵、凤凰。而高翅鎏金银冠(图二十六)是用镂雕鎏金的薄银片制成。银冠旁边有一银质鎏金道教造像。像下为双重镂空六瓣花叶形底座,像后有背光,边缘有九朵卷云,或似九枝灵芝。造像人物高髻长须,身着穿袖长袍,双手捧物盘膝而坐。座底有二孔,与冠顶二孔相吻合,推测原应缀于冠顶。鎏金银冠和高翅鎏金银冠上的道教人物造像,表明陈国公主与驸马对道教的倾慕。
四、辽服的历史演变
辽代所处的时期,正是中国历史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盛唐的衰落,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宋政权的软弱等等,所有这些却造就一个共同的结果:契丹族和汉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承与交融。而这种文化上的传承和交融,必然会在服饰上有所体现。
(一) 辽代服饰对唐服的继承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繁盛期的唐朝,其服饰对其后的辽服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内蒙古巴林右旗友爱辽墓出土的木板画《侍女图》(图二十七)来看,侍女的妆饰与衣着特征就颇具唐代侍女遗风,明显受到唐代着装风格的影响:侍女乌发浓重,束高髻,髻顶有白色环状饰,下系红色带,带边饰黄色联珠纹。髻前两鬓插半圆形梳,左梳红色,右梳淡绿色。上身外着乳白色短襦,直领,淡绿色边,襦下为绛紫色地淡绿色团状牡丹花纹夹衣,胸前领后露出红色衣里,衣下部两侧开欹,分前后两片,底缘半圆形。内穿长裙,足穿绛紫色敞口鞋。胸前露墨绿色护胸,外缘淡黄色。于夹衣外胸前结红边桔黄色长带,带头并列下垂。此外,在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的2号墓《颂经图》(图二十八)中,盛装女子均容貌丰润,发型讲究,着宽大衣袍,尤如唐代仕女画翻版。全图围绕颂经贵妇展开。贵妇云鬓抱面,所梳发髻的正面上下对插两把发梳,佩金钗。弯眉细目,面如满月。红色抹胸,外罩红地球路纹宽袖袍,蓝色长裙,端坐于高背椅上。贵妇前侧并立4人,前2人为男吏,头戴黑色展脚幞头,分着红色、深褐色衣袍,表情谦和。后2人为侍女,一人着红袍,一个着浅色袍,均面向女主人拱手恭立。贵妇身后侍立2女,一持扇,一捧净盆。上述侍女除持扇者梳双髻外,其余发型均与女主人相同,着服亦为宽袖袍配长裙。这些都是汉族服饰的风格,但在辽墓壁画中却有所反映。
再者,辽耶律羽墓中的丝绸团窠①和团花图案,也从服饰图案上表明了辽——契丹族与唐的不解之缘。在唐代,团窠成为一种将圆形主题纹样和宾花纹样作两点错排的图案形式的通称,而与此相类似的具有圆形外貌的花卉图案,称团花更为合适。耶律羽之墓中的团窠卷草对凤织金锦、绢地球路纹大窠卷草双雁乡、黑罗地大窠
①团窠又作团科,是唐代丝绸中的一种常见的图案形式,唐代文献中有独窠、两窠、四窠等绫的名称。团窠的原意是指一种由环形纹样组成的圆形区域中设置主题纹样的形式。
卷草双雁蹙金乡、罗地凤鹿绣、簇六宝花花绫等,基本上属于团窠或团花图案的范畴。这显然是对唐代团窠和宝花图案的直接继承,受到了唐代晚期丝绸花鸟图案中穿花式纹样的影响。
(二) 辽宋间服饰的融合
与唐相比,辽与宋则处于并存状态,它们之间的交往当然更为频繁,还在边境地区设立榷场①,形成“茶马互市”。宋辽服饰之间的相互融合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1、宋朝流行服饰进入辽境
宋朝流行的服饰诸如男子戴的幅巾,女子用以包裹发髻的巾袱,百裥裙,旋裙以及宫廷舞乐者的穿戴等自然会很快传入辽朝。在《契丹国志》一书中的“衣服制度”记载:宋真宗景德中,太常博士王曙,户部员外郎李维往贺国主生辰,还,言国主见汉使疆服衣冠,事已,即幅巾杂蕃骑出射猎矣。从中可知契丹国主受宋使的影响,在外出射猎时也头裹诸如汉人戴的幅巾。在契丹画家胡环所绘《旧歇图》(图二十九)里就有戴幅巾的契丹人物形象。
包髻指的是妇女用以包裹发髻的巾袱。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记载:“(娶妇)其媒人有数等,上等戴盖头,着紫背子,说官
①征收专卖税的交易场所。《宋史"真宗纪》:“(景德二年二月)置霸州、安肃军榷场。”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九》:“建炎元年(九月)又欲于河阳置榷场,以通南货。”
亲宫院恩泽。中等戴冠子,黄包髻,背子,或只系裙。”在辽墓出土的壁画中,也常常见到妇人包髻的形象。例如河北宣化辽代壁画5号墓的后室西南壁壁画(图三十)上,画有一桌,桌后站一妇女,黄色扎巾;桌右妇人包髻。察右前旗豪欠营6号辽墓出土的鎏金铜面具的上部,有一圈宽8厘米的帽状巾帻(图三十一)。帽状巾帻由四层丝织物组成,内絮丝绵,厚约0.3厘米。河北宣化下八里辽韩师训墓的后室西南壁(图三十二)上,也在画面右端描绘有一妇人头部包髻的形象。由此不难看出,在当时,契丹妇女受宋影响也养成了包髻的习惯,北宋大都市妇女,除了爱好包髻,还特别重视花冠。河北宣化下八里辽金2号墓东南壁(图三十三)也画有:一妇人头饰白色花。由此可见,宋人以花冠装饰发髻的习尚也对辽代妇女产生了影响。
百裥裙始于六朝,至宋大兴。宋释惠洪《裙带间六言诗》云:“百叠漪漪水皱,六铢??云轻。”宋代流行的百裥裙在辽金墓中也有所反映,如河北宣化下八里辽金3号墓东壁壁画(图十六)上的妇人:头束髻,上身着蓝色左衽短襦,不系裙腰之中;下身穿红色蓝花百裥裙,足着团体色鞋。同为河北宣化的张文藻壁画墓,其后室南壁壁画里的挑灯侍女穿的也是百裥裙。宋代流行的裙式中还有以裙两边前后开衩的“旋裙”。这种旋裙在辽金墓中也有所体现,如河北宣化下八里辽金6号墓西壁画有《散乐图》(图三十四):舞蹈者梳髻,上穿绿色交领短衣,下穿杏黄色旋裙,绿地白圈红点裤,红色蔽膝,黑色鞋。10号墓中也有类似的发现。
花脚幞头在宋代是宫廷舞乐者所戴的一种幞头,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宰执亲王室百官入内上寿,女童皆选两军妙龄容艳过人者四百余人,或戴花冠,或仙人髻,鸦霞之服,或卷曲花脚幞头,四契红黄生色销金锦绣之衣,结束不常,莫不一时新妆,曲尽其妙。”在河北宣化下八里辽金6号壁画墓中,西壁《散乐图》(图三十四)中的乐队7人:均头戴形状各异的花肢幞头,上插花卉,眉间涂一黑点。10号壁画墓中前室西壁男装女乐亦戴类似的花脚幞头。
在宋朝,佩系物品的蹀躞带已经消失,腰带带銙上的“古眼”和下垂的小带早已不存,只有带銙作为装饰缀在带上。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帉帨、算囊、刃砺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鞦根,即今之带銙也。”宋朝的腰带作为重要的佩饰,也被辽契丹人所喜爱,辽代汉服的腰带(图三十五)基本上与宋制相同。在通辽县二林场辽墓以及锦州市张扛村2号辽墓和3号辽墓中各出双带和扣双?尾带一条。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中又出土了单带扣单?尾的玉带一条。在辽宁朝阳前窗户村辽墓还出土了单带扣单?尾的玉大带,《宋史"舆服志》中共列有十二种图案束带,戏童是其中之一种。此墓出土的戏童大带上共铸有二十八个童子,都留有胎发,与宋《营造法式》装饰图案中的“化生”是一致的。另外,在朝阳县姑营子辽耿延毅夫妻合葬墓也出土了单带扣单?尾带。
辽墓壁画上带单带扣单?尾带的人物形象也较多,从带端部位看,正是单带扣单?尾带。如宣化下八里辽张世卿墓,后室南壁西侧壁画上的两个温酒的侍吏,即腰束此种带。库伦旗前勿力布格6号辽墓墓道北壁《出猎图》上,所绘臂鹰人、南壁《归来图》上所绘二男仆,亦均束此种带。
唐宋服饰的纹样因为题村内容通常都具有政治伦理的内涵,能为契丹封建政治制度服务,因而为契丹统治者乐于吸收。从内蒙古耶律羽墓出土的袍服来看,纹样依袍式作整体布局,有花树狮鸟纹织成绫及云山瑞鹿衔绶绫等保持唐代风格的大型纹样,横向彻幅,竖向纹长1.6米以上,气魄宏大。再从赤峰辽驸马墓出土实物的纹样来看,有龙、凤、孔雀、宝相花、缨络等,都与五代时期汉族装饰纹样风格相同。另外,辽宁法库叶茂台(相当于北宋时期的)辽墓所出土的棉袍,其上绣双龙、簪花羽人骑凤、桃花、鸟、蝶,则与北宋汉族装饰纹样风格一致。
3、 辽代服饰对宋服的影响
一方面,辽宋时代燕云地区的汉人服饰多承五代旧制,当然也不能不受到契丹人的影响。苏辙(字子由,1039—1112)在出使辽朝时便见到燕山地区的汉人服饰有了很大的变化,他在诗中有“汉人何年被流徙,衣服渐变存语言”、“哀哉汉唐余,左衽今已半。”①
另一方面契丹服饰不仅影响了辖境内的汉人,而且传到了宋朝境内,从而为汉族服装增添了新的式样和色调。庆历八年(公元1048),宋仁宗下诏说:“闻士庶仿效胡人衣装,裹番样头巾,著青绿,及乘骑番鞍辔,妇人多以铜绿兔褐之类为衣,宜令开封府限月内止绝” ②。宋徽宗政和、宣和间也曾几次诏令禁服契丹服如“毡笠钓墪之类者”。钓墪即“袜裤”,“妇人之服也”(女子的连袜裤)。
①《栾城集》卷一六诗句
②《宋会要辑稿》舆服四之六
在宋人画《杂剧人物图》(图三十六)中可见到有一戏剧扮演者,上身着对襟旋袄,领抹中有一两条绣花边,身穿下裤,膝以下若著网状长袜,小小弯头短统靴,应即宋代禁令中常提起的“钓墪”、“袜銙”。上层妇女平时不许服用,有正式法令禁止,但是对剧扮演则不算违法犯禁。由此可知契丹服饰在当时已相当流行。
五、辽代服饰所引发的几点思考
毫无疑问,辽代服饰是我国数千年文明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页,它是当时契丹人所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各民族相互影响(亦即当时经济、政治)的产物。更重要的在于,它还是契丹族民族精神的“物化”,展现了契丹人粗犷强悍的民族性格和风格独具的草原文化。辽代同时及以后的金、元以及如今的蒙古族、达斡尔族①的服饰,无不受到辽代服饰的影响,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辽代服饰的生命力:因为它的产生往往倾注了人类的一腔热忱,蕴藏着一种对于生命的虔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和人文精神。由此看来,辽代服饰不仅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且在现代也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的研究价值。通过对辽代服饰的研究,可以让世人更加全面了解到辽代当时的生活习俗与精神风貌,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成就,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在历史上的交流与融合,说明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也为我们
①根据有关文献记载、传说以及达斡尔族的语言、地理分布、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研究,达斡尔族可能是辽代契丹族的后裔。参见《中国少数民族》,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5月第1版;《达斡尔族资料集》(第二集),民族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研究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提供了一些方便:知服以明史、知服而达理。
总之,辽代服饰虽只是中国服饰史之沧海一粟,但它仍不愧是人类服饰文化中的瑰宝,中国服饰文化因为有了它而显得更加丰富精彩。
主要参考书目
《人类服饰文化学》 华梅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
《辽史论集》第三集 陈述主编 文献出版社 1987
《辽史》 中华书局 1974
《契丹国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中华文明史》第六卷 辽宋夏金卷
《中华文明史》编纂工作委员会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4
《中国文化通史》第六卷 辽西夏金元卷
任崇岳主编 中共中央党样出版社 1994
《中国服装史》 华梅著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
《辽史丛考》 傅乐焕著 中华书局 1994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编著 商务印书馆长 1981
《中国历代妇女妆饰》 高春明著 学林出版社 1988
 
 
 
上一篇文章:释奠礼.八佾舞
下一篇文章:汉服首服之:将巾和结巾
 
欢迎点击留言建议~!
关于栖凤阁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大 事 记
质检报告
新手指南
注册协议
会员等级
快捷登录
购物指南
购物流程
等级体系
快递费用标准
支付方式
支付工具
网上银行在线
售后服务
服务保障
退换货原则
投诉建议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申请
版权声明
招商咨询

题|百科  美图  漫画 手绘 仕女图 婚礼 资讯| 新闻  礼仪 婚礼 考据|文献  论文 实物  工艺  面料  图 汉妆|容妆  造型 教程 视频|播客 纪实   历史 汉风

生活|百戏  汉乐 礼仪 养生 家居 节日 凤阁|报道 活动 买家秀|百科  摄影  美女 机构 古装剧 视频 |全国 海外  实物|秦汉 南北朝 唐宋 明代

汉服微信我的二维码_8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来微博关注 @栖凤阁汉服

皖ICP备13000936号-2  商标注册号:8195326   公司注册号:340222000022311(1-1)

     汉服客服QQ:787744650  电话: 13955392955  邮  箱:[email protected] com    栖凤阁汉服商城(始建于2006年10月18日)   

yx 版权所有: 芜湖栖凤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Powered by Hishop5.4.2 © 2002 - 2011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