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心曲领,原是曲领中单,是为了防止内衣之领壅颈而加穿在外衣之内的一种硬领的襌衣,其领圆而折曲,故名“曲领”。
《急就篇》卷二:“袍襦表里曲领帬。” 颜师古 注:“著曲领者,所以禁中衣之领,恐其上拥颈也。其状阔大而曲,因以名云。”《后汉书·东夷传·濊》:“男女皆衣曲领。”
清 金农 《张二丈以白苎布见遗感作十韵》:“感君知我有野性,裁成曲领宽袖衣。”
唐 宋 职官公服,其制曲领大袖,下施横襴,束以革带,幞头,乌皮靴。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参阅《新唐书·车服志》、《宋史·舆服志五》。
从汉代开始,官员为了使朝服更加熨贴,在外 衣领内衬上一个圆形护领,名为“曲领”,也称“拘领 ”。汉刘熙《释名·释衣服》中写“曲领在内,所以禁 中衣领上横壅颈,其状曲也。”意为免得内衣衣领拥起 。《隋书·礼仪志七》中“曲领”说:“七品以上有内 单者则服之,从省服及八品以下皆无。”省服系指便服 。
《唐六典》卷二十六、《新唐书·舆服志》出现“ 方心曲领”词,并已戴在衣外。《宋史·舆服志三》在 写天子时,明确写出“白罗方心曲领”。明王圻《三才图会》上更有图样标明后面为两条垂带。从出土绘画、陶俑、石雕、木刻等文物来看,官员佩方心曲领的作法至明末才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