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笼冠,《梁书·陈伯之传》:“ 褚緭 在 魏 , 魏 人欲擢用之。 魏 元会, 緭 戏为诗曰:‘帽上著笼冠,2袴上著朱衣,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 魏 人怒,出为 始平 太守。”《隋书·礼仪志六》:“武冠,一名武弁,一名大冠,一名繁官,一名建冠,今人名曰笼冠,即古惠文冠也。” 王国维 《观堂集林·胡服考》:“胡服之冠, 汉 时有武冠、武弁、繁冠、大冠诸名, 晋 宋 以后又谓之建冠,又谓之笼冠,盖比餘冠为高大矣。”
隋代笼冠陶俑 明器
1956年湖北武汉周家大湾241号隋墓出土
高65厘米
此俑褒衣博带,头戴笼冠,足穿舄,双手抬至胸前。
笼冠据《隋书·礼仪志》载:“武冠,一名武弁,一名大冠,一名繁冠,一名建冠。今人名曰笼冠,即古惠文冠也。天子元服,亦加大冠。今左右侍臣及诸将军武官通服之”。可见,笼冠本为武官之冠,然隋时已非武官专用,皇帝的近臣等皆配戴。
孙机先生曾就汉服笼冠有所论述。根据文物资料,汉代的将军们常常身穿鱼鳞甲,头戴武弁大冠上阵,直至东汉 晚期,全副甲胄的武士像渐多,武弁大冠开始退出实战领域。与此同时,武弁大冠由本来结扎很紧的网巾状的弁,演变成了一个笼状硬壳嵌在帻上,《晋书·舆服志》称之为“笼冠”。
魏晋南北朝笼冠大袖衫
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汉服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笼冠的形象与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图象略同,然而时间却比其他资料要早,可见笼冠并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区流行以后,才逐渐传到北方,成为北朝时期的主要冠式之一。
南北朝时的笼冠两耳下垂比西晋时长,但顶部略收敛。隋代笼冠状如此件俑之冠,顶平,正视近长方形,仅两侧微向外扩展。唐代笼冠的垂耳又逐渐收回,最后变成一无耳的方形物。唐末以后,在此方形物下复缀以软巾。明代时,软巾则变成了直下而微侈的硬壁状物。日本的“武礼冠”就是仿照宋、明笼冠稍加变化而成。
汉代的武弁大冠,是古代形如覆杯、前高后锐,以白鹿皮所做的弁和帻的复合体。但汉代武弁大冠不
用鹿皮制作,而用很细的繐(细纱)制作,作好后再涂以漆,内衬赤帻。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与甘肃武威磨嘴子62号新莽墓均曾出土漆〓纱弁,这种冠式在沂南东汉画像石墓门横额上也可见到。咸阳杨家湾西汉墓从葬坑出土的戴弁陶俑,弁下有帻,也就是武弁大冠。西汉时武官一般不戴金属的胄,而戴武弁大冠,东汉时,武士多穿甲胄而不戴武弁大冠,但出现了笼冠,就是以一个笼状的硬壳套在帻上,从造型看,是汉代武弁大冠的发展。南北朝戴笼冠的人物,在《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北朝各石窟礼佛图、供养人像,陶俑中都可见到。隋代的笼冠,外廓上下平齐,左右为略带外展的弧线,接近一个长方形。唐贞观(公元627年至649年)到景云(公元710年至711年)间的笼冠,外罩呈梯形,唐笼冠造型吸收进贤冠的特点而趋华丽,渐与通天冠、梁冠中的某些装饰靠拢,最后演变为笼巾。
黄金珰附蝉
汉代中常侍所戴武弁大冠,有黄金珰附蝉及貂尾的装饰。晋与十六国时期的金珰附蝉,据南京大学北 园东晋墓及甘肃敦煌前凉汜心容墓,辽宁北票北燕冯素弗墓等处出土实物,都是在金片上镂出蝉形,再焊上金粟珠。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金蝉,蝉形与几何纹组合镂雕成一个装饰牌,蝉目用灰石珠镶嵌,背面再焊上一片大小形状相管金片,这金片就是所谓"金珰"吧。《隋书·礼仪志》引董巴《舆服志》说:"内常侍右貂、金珰、银附蝉",则隋代蝉纹应该是用银制作的。簪貂尾的图像,在敦煌莫高窟235窟唐垂拱二年壁画,湖北郧县李欣墓壁画中均有发现,但都是将貂尾直接插在平巾帻上的,平巾帻外未罩笼冠。在笼冠上插貂尾的形象在北魏孝昌三年宁氏石室线雕人物中也有发现。到了宋代,不再簪貂尾而用雉尾代替,元明时期改插鹏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