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髟狄)--上髟下狄,音dí(狄)。(髟狄)髻从宋代的特髻、冠子发展而来,是明代已婚妇女的主要首服,多用银丝、金丝或马尾、篾丝、头发等编成(也有用纸或织物做的),外面通常覆以黑纱,形似圆锥,罩住头顶的发髻。(髟狄)髻上插戴有各式首饰,称为头面。一套标准的(髟狄)髻头面有:戴在正中的分心、戴在底部的钿儿、戴在顶部的挑心、戴在后部的满冠、分心左右的草虫簪、两侧的金花头银脚簪、戴在鬓边的掩鬓等,这些簪子插在(髟狄)髻上,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后来的(髟狄)髻也发展出类似金冠的造型,因此也有把(髟狄)髻称作“冠儿”的,《金瓶梅》中有大量关于(髟狄)髻和各种首饰的描写,是研究明代女性首服的重要资料。
另外还有一种孝髻,即白色(髟狄)髻,上面可以插戴素银头面。明代女性在丧礼及守孝期间头戴孝髻(或用白布包头),身穿白衣或孝衣、孝裙(麻布裙),即使是会客、出行或在一些吉礼场合仍不变装束,以示有服在身。《三言》中描写白娘子出场时的穿着:“头戴孝头髻,乌云畔插着些素钗梳,穿一领白绢衫儿,下穿一条细麻布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