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婚礼,自周始备“六礼”,、,经秦汉迄至明清,历代相因承袭。千余年间,员时移世异,则大体未变。古作敦煌,也不例外。现存敦煌壁画和敦煌遗书中,关于古代婚姻礼俗的文字记载和图像资料,即是瓜、沙地区民情风俗、礼仪习尚的具体反映。敦煌遗书中有关婚礼的文书,已有不少学者作过研究,但对敦煌壁画中的婚礼图像资料则研究不多。本文拟将这批资料作比较系统的整理,并就其中的一些问题试述管见,抛砖引玉.请方家指正。 《婚礼图》画面简释 根据我们的初步调查,在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壁画都可见到《婚礼图》,其时代大致始自盛唐,‘终于北朱。现存41幅,其中莫高窟38幅,偷林窟3幅。若按时代划分,盛唐8幅,中唐l瞩,晚唐8幅,五代4幅,宋5幅。现将其所在洞窟、时代、位置和保存状况列表如下: 敦煌《婚礼图》 窟号时代位置保存状况备注 33盛唐南壁·三会东侧褪色 91盛唐北壁·东侧条幅’兄好 113盛唐北壁·三会东侧,J\残 116盛唐北壁·三会西侧完好 148盛唐南壁·三会两侧完好 208盛唐北壁·三会东侧褪色 218盛唐北壁·三会西侧模糊 445盛居北壁·三会下方变黑 117中唐北等。
敦煌壁画中的婚礼图,是为了表现《弥勒下生成佛经》中在弥勒世界中“人寿八万四千岁”、“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①这一句经文而创作的。为了反映这一经文内容,敦煌的画家没有按照这句经文去反映佛教世界里的婚嫁情形,而是以人间婚俗为素材,进行巧妙的构思与创作,敦煌壁画中的46幅婚礼图是唐至西夏时期敦煌地区婚俗的艺术体现,该文论述了敦煌婚礼图表现出来的族际婚、男跪女揖、青庐三个具有少数民族因素的敦煌婚俗特色,进而揭示出敦煌婚姻文化的多民族特色。
敦煌壁画的四十六幅婚嫁图中,有大量的婚礼场景的画面,借此我们可以形象地了解古代敦煌地区的婚礼习俗,也可以通过它们来了解唐宋时期的婚礼形式。
唐宋时期,敦煌地区的结婚形式与传统的习俗相同,在大婚之日,主人家必定大摆酒席、盛宴宾客,新婚夫妇则将举行一系列结婚仪式,以宣告婚姻关系的确立,并取得社会的承认。敦煌壁画婚嫁图中,大都画有此类热闹喜庆的婚宴场面。婚礼宴席大都设置在宽敞的庭院中。人们在庭院中用帷幕设帐,张设宴席,款待宾朋亲友。宽敞的庭院中有青布帷幕搭成的帐篷,帐篷顶部作人字坡形,有的还有帐额,装饰着花纹图案。帐篷内设一长桌,男女宾客分坐两侧。遇喜庆大事在庭院设帐宴饮习俗自古而然,甚至朝廷的元正大会也往往在庭院设帐。南朝的王沈在《正会赋》中写到:“华幄映于飞雪,朱幕张于前庭。絙青帷于两阶,像紫极之峥嵘。”而另一方面,由于一般婚礼喜筵的规模都比较大,借助宽敞的庭院设帐摆筵,也是自然之举。
礼席的规模往往依婚家的地位、财富而定。据《甲午十五日阴家婢子小娘子容亲客目》记载,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出席阴家小姐婚礼的有四百七十名客人,其中有五户只写“合门”,未注具体人数,此容亲客目尾部尚残缺,推测参加此次礼席的约五百人左右。新娘是敦煌当地的豪族阴家小姐,名婢子。
在庭院中,还用布幔等物围成屏障,以供新郎新娘拜堂行礼之用。《张敖书仪》说:“以扇及行障遮女于堂中。”行障即帷帐,类似后世的屏风,可自由搬迁,其目的是遮掩新人。帷帐内新婚夫妇站立的地面上,必铺一方花毡,这是婚礼的“转毡”之俗,又称“转席”,即新娘不得踏地,只能在毡上行走,毡不够长,由侍者以另一毡前后传递。此俗从皇宫到民间均曾盛行。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云:“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此俗认为新娘的脚不能直接与土地接触,否则会冲犯鬼神。
唐宋时的婚嫁重财礼,《唐会要》指出,时下婚姻的弊病是:“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敦煌的《邓家财礼目》的清单中共包括:
女方的衣着七套,每套含五裙子、盖裆、画帔子或帔巾,制作面料是绫罗锦缎,并要贴金、泥银。
各色锦四匹,沙沙那锦一张,各色罗两匹,各色绫两匹,生绢两匹,共十匹。
锦被三张,锦褥两面、布蝶九匹。油酥四驮、麦四车、羊十八只、骆驼两头、马两匹。
时为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邓家是敦煌的一个都头。
无论是唐代的,还是宋代的婚嫁图中,都有一件醒目的东西,那就是用三叉架支起的一面圆镜,俗称“镇妖镜”。南宋孟元老《东京华录·民俗》中曾有记述:娶妇时,新人下车檐,一人捧镜倒行,即始终以镜对新娘。此为中国传统民俗。这是民间为了防止三煞等作祟,而以明镜来镇妖。《抱朴子·登涉篇》记述:一切妖魅鬼怪,假托人形,以眩惑人目,唯不能于镜中易其真形。
青庐是专用于婚礼作洞房的,类似北方少数民族的穹庐。青庐作圆顶小穹庐。青庐内壁由枝杆交错搭成菱形,用绳交络,连锁而成,外覆以青缯、青幔,可张可阖,搬迁自由,是一种行屋,使用方便。东汉时婚礼已流行设置青庐,《世说新语·谲篇》记载,曹操少年时,与袁绍二人趁他人婚礼之机,潜入青庐,把新娘劫走。至唐代仍行此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礼仪使颜真卿上奏:“相见仪制,近代设以毡帐,择地而置,此乃虏礼之制。”《张敖书仪》名明确指出:“凡成礼须在宅上西南角吉祥地安帐。”青庐设在女家。
青庐既然来源于游牧民族,为什么在中原、在汉族的婚礼中广泛采用呢?这是因为,古人认为新人住青庐可以避煞。当时民间传说婚礼期间有三煞,即会招来青羊、乌鸡、青牛之神,故新婚夫妇不宜入屋,否则对家长不利,还会无子。《知新录》说,汉代京房嫁女,以三煞在门不得入内,最后撒麻豆米以禳之。而且汉族地区的俗文化又赋予青庐一个吉祥的名字,又称之为“百子帐”,其为“百枝帐”的谐音,因搭建时用大量枝杆故名。“百子”之音,正合汉族人“多子多福”的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