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芜湖出土的木雕文官俑
安徽芜湖市南陵县出土的这件木雕俑,为北宋元祐(公元1086-1094年)年间随葬的全身文官形象,采用佳木圆雕而成,距今已有900余年历史,色显深黄,完好无损。该俑高约37厘米,头戴冠,身着圆领右衽长袍,广袖,双手拢袖合于胸前,长袍曳地,鞋尖露出。长圆脸,眉清目秀,身材修长清丽,神态安详。在制作工艺上,采用圆雕打磨手法。圆雕特点是不附着任何背景,可以任意角度进行观赏,具有完全立体的造型。此圆雕木俑,用刀圆润,作风写实,长袍褶纹自然流畅,质感强烈;人物造型准确适度,形神俱足。可见木俑制作者为了迎合死者家属的心意,着意刻划了一个面带温顺、神态安详、拢袖亭立,而随时听候主子吩嘱的忠实奴仆形象,使人感到她并不是一个静立的偶像,而是一个有血有肉、风韵卓绝、双目生辉的奴仆站在面前。可见,古代江南这位制俑艺人,具有非凡的艺术才能。
中国古代的雕刻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有着辉煌的成就,其作品流传及陆续出土者数量不少,内中精品不胜枚举,安徽省南陵县一座宋墓中出土的这件木质雕刻文官俑,以写实的手法,创造出具有实在体积的艺术形象,造型准确,优雅端庄,不愧为古代艺术佳作,此俑现藏南陵县文物管理所。
俑,古时陪葬的偶人,一种典型的明器。明器也称“冥器”,是人殉制的异化形式,专门为陆葬而制作的器物,作为活人的化身,伴随死者而葬。从《礼记·檀弓下》载,孔子“谓为俑者不仁”,明显持否定态度,他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随葬俑大约源于商国,到春秋之后开始盛行。当时随葬俑男性女性都有,男俑大致为武士,女俑多为奴婢伎乐。由于人们希望死者在阴间仍像生前那样奴仆成群,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大部分的俑都作成奴仆的形象。随葬俑一直到汉唐仍然盛行,五代北宋之后随着纸制明器的流行,墓俑处于衰落之中渐少。
历代墓葬中以陶、木质俑为多,砖石雕刻的俑较少。中国自古以来,文物常受战火破坏,如宋代服装是什么样子,实物流传极少,偶有墓葬出土,也是腐烂得几乎面貌全非。因此这位900余岁小吏的“着装”,为人们研究北宋服饰和雕刻艺术,提供了一份有价值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