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成人礼仪
一家三口穿汉服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本报记者 曾丽妮/文 何戈/摄
裙裾层叠,轻纱曼舞,莲步轻移……昨日,一群汉服爱好者穿上秦汉、唐、明的代表性服装
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因为一个共同的爱好——喜爱汉服、痴迷华夏文化而聚在一起,他们自称“汉友”。昨日,他们在黄石举行了首次汉文化展示活动,他们说,希望以这种方式,唤起更多人心中对汉服、对华夏文化的热爱。
展出7套汉服,观者称很美
“女子深衣,多为曲裾,由下至上,弯曲缠绕,衣裾曲叠,衣领相交,端庄高贵,先秦两汉,最为盛行。”主持人朗朗的解说声,伴随着悠扬的古筝曲,引出一群白衣女子:宽大的袖子,齐脚的裙裾,莲步轻移,缓缓前行。这是古装电视剧中最常见的一个画面,昨日却在黄石真实上演,而“主演者”正是一群“汉友”。
昨日上午10点,汉服展示在市某酒店正式开始。端庄高贵的女子深衣,一件宽大的长衫“盘踞”全身,流行于秦汉时期,是日常百姓最常见的装扮;遵循“上衣下赏”古制的男子盘领褴衫,上下分裁,膝下有一横栏,流行于明朝;而华丽高雅的束胸孺裙,束裙高至胸口,外套一件宽大的轻纱,颜色鲜艳明亮,衣服轻柔飘逸,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在重要场合穿着;而一套红、黄交织的通天冠服,则是明代皇帝的冠服,威武华丽,尽显帝王之威……半个小时里,一共有7套汉服展出,分别是秦汉、唐、明的代表性服装。柔软的质地、精致的织绣、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无不令观者叹服:太美了!
主办人表示此活动纯公益性
周重敏是这次活动的发起人,她本身就是一位资深“汉友”。“以前在武汉参加过这样的活动,便萌发了将复兴汉文化带到黄石的念头。”周重敏告诉记者,几年前她就开始痴迷汉文化,去年在武汉参加了一次汉服展出活动后,便萌发了在黄石举办类似活动的念头,这次是第一次在黄石举办,吸引了40名“汉友”报名。这些“汉友”中有老师,有会计,有学生,有普通工人,汉文化是他们共同的爱好。
“这次活动完全是纯公益性的,没有任何商业行为。”周重敏说,目前黄石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汉友”组织或群体,这次活动完全是网友自发组织,而举办的目的则是“复兴华夏,衣冠先行。”在记者问道为何要选择用服装来作为“复兴”华夏文化的表现形式时,周重敏表示“华”的意思是华丽的服装,“华夏”的意思就是有华丽服装的国度,因此将服装作为了复兴华夏文化的载体。
学习古礼仪,“汉友”称是爱国
除了华丽的服装之外,礼仪也是此次汉文化展出部分的“重头戏”。
“女子着曲裾相见常行拜礼,右手压左手合拢放胸前,微屈膝微低头。男子对父辈或长辈等行大礼,需左手压右手,手藏在袖子里,抬手至眉间,鞠躬九十度;男子平辈相见常行一般揖礼,需左手压右手鞠躬至四十五度。”按照主持人的缓慢解说,这群“汉友”一板一眼地互相行礼作揖。但由于穿着不习惯,有人不小心踩着过长的裙角或做错了动作,禁不住引发一阵笑声。
随后则是笄礼表演。笄礼是汉民族传统成人仪礼,以女子15、16岁为成人年龄的门槛,先后有三加:一加发笄、穿采衣,拜谢父母养育之恩;二加发簪、穿曲裾,拜师长以表尊敬;三加钗冠、穿大袖衫,拜祖国表传承文明报效祖国之心。笄礼完成后,这名早已过笄礼年龄的“汉友”表示,尽管只是一场表演,但表演过程让她觉得很神圣,礼毕后有种“一夜长大”的感觉。
展示过程中,不少“汉友”都是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第一次穿上汉服。市民卢女士表示,以前在报纸、网络、电视上看到过不少关于汉服的信息,得知黄石举办这样的活动,立刻报了名。她觉得从个人角度来说,这只是一种个人对华夏文化的爱好,但从广义来说,这也是一种爱国的表达方式。
“汉友”姚先生则表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尊长爱幼、尊师重道的礼仪之邦,自己从活动中学到了不少古代礼仪,觉得很有意思。
参加活动的人中,不乏一些伪“汉友”,他们对汉服、汉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只是想体验一下穿上古代华服的新鲜感。
公园踏青,“老祖宗”衣服无人识
结束了所有的展示活动,“汉友”们来到市团城山公园踏青。
“哟,这是拍电视剧的吧。”“这是和服吧,很漂亮。”“不对,这是韩服,看那裙子都到胸口上了。”随着“汉友”们一起,记者一路上听到不少路人的言论。听到这些言论,周重敏笑得很无奈,无奈中带有一丝尴尬:这“老祖宗”的衣服,都没人认识了。
“前段时间,我和老公穿着汉服出来玩,结果硬是被路人说成拍婚纱照的。”周重敏告诉记者,这种路人不识汉服的情况,她已经见怪不怪了,而就是这种“见怪不怪”,使得她痴迷汉文化、想向人展示汉文化的心情越来越迫切。周重敏说,汉文化再次被人们频繁提起,源于2001年10月的上海APEC会议,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为每位参会领导人准备了改良“唐装”,引发民间的唐装流行。
周重敏说,大家对目前对“汉服”的定义存在不同说法,大家比较认同的理解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主要指服装具备明末以前汉族人的穿着特色,比如宽衣交领,袖宽且长,隐扣系带,上衣下裳。所以在这种理解中,现代唐装并不属于汉服范畴,同样不属于汉服范畴的还有现代旗袍。
据了解,这次活动所有服装,均由安徽商人郭先生免费提供。乐于带着40套价值2万元的服装来到黄石参加这次活动的郭先生,是一位资深“汉友”。身着盘领褴衫、手摇纸扇的郭先生说,自从几年前办了服装公司后,由于个人爱好,汉服已经成为服装公司生产的一部分,他自己也在全国各地参加过类似活动。“现在在杭州、上海、福建等地,人们身着汉服上班、逛街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了。”郭先生表示,从汉服的销售情况来看,以沿海地区市民以及国外顾客为主,似乎外国人以及身居国外的华人,对这“老祖宗”的衣服更为感兴趣。“黄石这样的活动才刚开始办,人们的接受和活动的成熟,都有一个过程。”郭先生表示,稍微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不论是韩服还是和服,都是由我国唐朝时期的服装演变而成,从我们“老祖宗”那儿学去的东西,后人反而只知“日韩”不知“汉”,实在令人有些难受。
专家称,继承古代文化应与时俱进
华丽的汉服令不少市民大开眼界,但繁琐的礼仪也令一些市民不解:如果现代人还要这样做,会觉得“很搞笑”,而且如果真的穿上这些长衫罗裙走在街上,怕是有些不方便,会“经常被裙角绊倒”。
是作秀,还是宣扬汉文化?对此,记者采访了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程学道。
程学道表示,穿汉服其实是对服饰文化的一种爱好,但作为现代人,应该汲取服装样式的有益成分,而不是完全“照搬照抄”。例如汉服中长、宽大的袖子,以及过长的裙裾,已经不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日常行为。因此我们应该带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传承和发扬汉服,如果能够将汉服与当今行为、生活习惯相适应,实际上也是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对接”的一种方式。就像在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上,穿在每位领导人身上的,就是改良版“唐装”。
由于现代唐装、旗袍马褂等服装,没有得到“汉友”们的认可,有“汉友”认为,清兵入土中原后,强迫汉人剃头发、穿满服,导致汉服在历史上消失了200多年,因此这也是一种文化的缺失和断层。对此,程教授表示不认同。“华夏文化博大精深,不能只有以前的文化,才叫华夏文化。”程教授说,服装这种物质上的断层,不能说明文化也因此断层了。即使在不穿汉服的日子里,华夏文化仍在继续传承、发扬,这是一个历史延续的过程,局部的缺失、断层,不能说是华夏文化的缺失、断层,因此一直到今天,华夏文化自始至终都是一脉相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断层。
不论是有形的服装,还是无形的文化,“老祖宗”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传承、发扬,但要带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传承、发扬,这样才是真正的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