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江南望云
前言:本文只是学习思考笔记。
“襦”之考源:襦,短衣也——《说文》。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乐府诗集·陌上桑》。
短襦;襦袄(指不能遮蔽到膝盖下的棉袄。即短袄);
襦衣(短衣;短袄;亦泛指衣服);
襦带(衬里小袄的带子);襦袖(襦袄袖子);
襦裤(短衣与裤。亦泛指衣服);
襦帼(妇女的襦袄和首饰);
襦领(衬里短衣的领子)
按襦若今袄之短者,袍若今袄之长者。观此襦为长不过膝之短衣,所以下体必着裙与裤,世每以之与裤或裙,合称裤襦或裙襦者。为此,襦既名曲领,《释名》称曲领曰:“曲领在内,所以禁中衣领上横奎颈,其状曲也。”亦可见其形制之一般。襦亦有长者,《说文解字》解日“短衣也”,《广雅》解日“长襦也”。唯此恐限于特别场合,非普遍现象,襦有三种:一曰反闭襦,襦之小者也,却向着之,领反于背后闭襟也;二曰单襦,如襦而无絮也;三曰要襦,形如襦,其腰上翘下齐腰也。(《释名》卷五《释衣服》)除禅襦外,反闭襦之襟,又在背后。要襦要之腰,特别突出,最为奇异,今日小儿之贯头衣,领纽间在衣后,世多以为洋服,其实古制也。《释名》卷五日:“襦,暖也,言温暖也。”似此懦虽有单衣,但实际上,必多为夹棉衣,不然,温要之说不通,若为单衣,普通皆曰褐,不曰襦也。襦为最普遍之庶人常服(《太平御览》卷六百九十五《襦》),故多以布为之,不用帛。
襦裙是我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襦裙由短上衣加长裙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装。襦裙从有实物考证的战国时期开始,终于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是汉族传统服装最基本的形式。其间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一.襦裙分类:
按领子的式样不同,可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
按裙腰的高低,可分为低腰襦裙、高腰襦裙和束胸襦裙。
二.襦裙款式
现按朝代整理,展示.
1.战国时期襦裙样式
战国初(中山国)女子襦裙。中山国为匈奴的一支白狄所建,其当时已经相当华夏化,后来被赵国所灭。下裙上棋盘式的格子文饰似乎显出了一点略微有别于华夏的异域风。
2.汉代襦裙样式
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据此,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重新兴起。其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明朝,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汉襦裙女服图(参照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实物绘制)
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襦以浅蓝色绢为面,中纳丝棉,袖端接一段白色丝绢。裙子也纳有丝棉,质料用黄绢。可惜由于年代久远,这套服饰在出土时已经粉化。本图展示的襦裙样式,即根据该墓发掘时的形象记录复原绘制而成。采用的纹样,主要依据新疆民丰出土的“长乐明光锦”及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豹首纹锦等。
2.魏晋南北朝襦裙样式
继承了汉朝的旧制,主要还是上襦下裙。上襦多用对襟(类似现代的开衫),领子和袖子喜好添施彩绣,袖口或窄或宽;腰间用一围裳称其为抱腰(现代人称小围腰),外束丝带;下裙面料比汉代更加丰富多彩。随着佛教的兴起,莲花、忍冬等纹饰大量出现在服装上,女裙讲究材质、色泽、花纹鲜艳华丽,素白无花的裙子也受到欢迎。魏晋时期裙腰日高,上衣日短,衣袖日窄;后来又走向另一极端,衣袖加阔到二三尺。
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
图:戴小冠、穿宽袖襦裙的乐人。
图为宽袖对襟女衫、长裙穿戴展示图及穿对襟子衫、花纹长裙的妇女(北朝陶俑)
本图所绘的服饰,在当时带有普遍性,河南洛阳等地出土的陶塑妇女,也穿这类服装。其特点是:对襟、束腰,衣袖宽大,袖口缀有一块不同颜色的贴袖。下着条纹间色裙。当时妇女的下裳,除穿间色裙外,还有其他裙饰。晋人《东宫旧事》记太子之妃服装,有絳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丹纱杯文罗裙等名色。可见女裙的制作已很精致,质料颜色也各不相同。
3.隋代襦裙样式
图为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外罩翻领窄袖衫女服穿戴展示图(外衣胡化)
半臂仙裙
隋彩绘仆侍陶俑群,梳平云髻,小袖衫,高胸裙,河南博物院藏
公元605年至617年间,隋代的女子流行半臂,这是将短袖衣服套在长袖衣服外面的穿法。与半臂相配的是“仙裙”,又称“十二破裙”,是一种下摆很大的长裙。穿戴这种服装外出时,女子要戴纱帽,将面部挡住,这是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影响的结果。
陕西西安出土隋彩绘女俑,小袖衫,高腰裙
隋代时期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着襦还、袄、衫,下身束裙子。短襦长裙是最为基本形式。它的一个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本图为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及翻领窄袖女服穿戴展示图。
4.唐代襦裙样式
唐代的裙式大多高腰或束胸,款式贴臀,宽摆齐地,是下摆呈圆弧形的多褶斜裙。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唐代裙子款式之新、颜色之多、质料之精、、图案精美,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
初唐时期襦裙
交领襦裙
河南洛阳关林出土唐三彩俑
半臂+襦裙
半臂是来源于胡服的元素,被巧妙和谐地融入了华夏衣冠。
图为袒领套衫半臂及襦裙穿戴展示图’
穿襦裙、半臂、披帛的宫廷侍女(陕西乾县李山蕙墓壁画)
穿襦裙及半臂的初唐宫女(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壁画)
盛唐襦裙:
对襟襦裙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虢国过夫人游春图所绘的是唐玄宗时代显赫一时的皇亲杨氏姊妹出形游春时的情景。其中四人穿襦裙、披帛包括女孩,另外五人都穿男式圆领袍衫。虢国夫人在画面中部的右侧。她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着描有金花的红裙,裙下露出绣鞋上面的红色绚履。
(张萱的《捣练图》局部)
《捣练图》是张萱的代表作,它描绘了一群妇女正在捣练、络线、熨烫及缝衣时的情景。练是丝绸的一种,初织成时质地较硬,需煮熟后加漂粉用杵捣后才能柔软,然后还要用熨斗烫平。图中妇女为成年妇女,都穿短襦,肩上搭有披帛。从衣袖的窄小、襦腰的上系及襦裙的纹样来看,都是典型的盛唐样式。
中后期:大衫+襦裙
唐代画家周昉《簪花仕女图》
唐代胡风盛行,女着男装。尽管儒家经典中早就规定:“男女不通衣裳”。《旧唐书• 舆服志》和《中华古今注》中记载,唐代女子穿男装,包括皮靴、袍衫、马鞭、帽子,不论身份尊卑,甚至不管在家还是出门,都这样装扮。由此可见,唐代社会开放,对女性的束缚很少。
《唐书•舆服志》曾说:“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着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新唐书•车服志》也说:“中宗后……宫人从驾皆胡冒(帽)乘马,海内效之,至露髻驰骋,而帷帽亦废,有衣男子衣而靴如奚契丹之服。”这种女装男性化的风尚是受外来影响所致。《洛阳伽蓝记》五讲于阗国“其俗妇人袴衫束带乘马驰走,与丈夫无异。”《文献通考•四裔考》九讲占城风俗“妇人亦脑后摄髻,无笄梳,其服与拜揖与男子同。”
公元828年6月18日,唐文宗大和二年的五月丁亥日,没有任何征兆,文宗突然遣宦官向公主们宣布了一道圣旨:今后每逢召对之日,不得广插钗梳,不可穿短窄衣服。
这个皇帝似乎有点不能忍受胡服风满天下的趋势。他觉得,中华应该有中华的装束,怎能追捧胡人的装束呢?况且,短窄衣男女无别,是有悖礼教的。所以,他降旨要求公主们在觐见之日,要穿上中华之衣裳,以做天下表率。
《簪花仕女图》
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敦煌莫高窟出土的绢画妇女及《簪花仕女图》所绘的贵族妇女以及南唐二陵墓出土的陶塑妇女服饰,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样式。唐代贵族妇女,头簪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纱衣,纱衣的里面不穿内衣,仅以轻纱蔽体,这是一种大胆的装束,从中也反映出当时妇女的思想开放。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
晚唐供养服饰
图为敦煌莫高窟晚唐女供养人服饰。梳宝髻,插双蓖为饰,穿直领衣衫,高腰裙,束绅带,披帛,笏头履。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5.五代襦裙样式
以短襦及长裙为主。腰间一般都用绦带系束,余下部分下垂,形似两条飘带。披帛较唐代狭窄,但长度有明显增加,长度大约在三至四米之间。
(顾闳的《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韩熙载夜宴图。南唐后主李煜统治时期,曾想擢用中书侍郎韩熙载为相,但听说韩熙载不闻政事,纵情声色,经常聚集声伎密友于家中夜宴。于是派当时的画院画师顾闳中窥视和默记宾客夜宴时的情景,然后绘成图稿呈给李煜。这幅画稿,就是在中国绘画史上享有盛誉的《韩熙载夜宴图》。画面所绘的人物服饰及生活器具都比较真实,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情况。
6.宋代襦裙样式
宋代襦裙交领直领都占有一定比例。受隋唐的影响,从古画上看,宋代襦裙的腰际没有唐代那么高,但也偏高于正常腰际。
晋祠宋塑侍女像
穿襦裙、披帛、系玉环绶 。
插簪钗、穿襦裙、披帛的妇女(宋人《妃子浴儿图》)
宋代插簪钗首饰、穿短襦长裙的贵妇及穿袍的侍女(宋人《半闲秋兴图》)
穿长袖襦的宋代妇女(重庆大足宋代石刻)
褙子+襦裙
褙子的广泛穿着,与宋代的文化密不可分。从造型上看,这种衣服的廓形直直的,把人的身体裹成一个圆筒,没有曲线,与袒领、阔裙、轻纱罩体大袖衫的唐服有着鲜明的区别。比较起来,唐人的服装更加张扬,而宋人的服装却显得含蓄、内敛,有一种禁欲倾向。
由于理学思想的影响,宋代的服饰本身就非常素雅、谨慎。人们崇尚淡雅的颜色,也很少用复杂的文饰。
晋祠宋塑侍女像(左:褙子+襦裙;右:襦裙)
晋祠圣母殿北宋彩塑侍女立像,梳盘髻,穿襦裙、褙子
身分较低的劳作妇女,如仆佣、侍女等人,所穿的褙子较短,身份高的女子,褙子较长。
在同一个时代,褙子被男女老少不分尊卑贵贱地喜爱,实在是一件很奇特的事情。宋时女子穿褙子的有皇室的后妃、公主,也有朝廷命妇;有寻常人家的女子,也有教坊、街巷的歌舞伎,褙子是宋代妇女的常服。在题为《瑶台步月图》的画作中,穿着褙子的女子尽显文静优雅,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出土壁画上的女伎也穿着褙子,山西晋祠泥塑中也有穿褙子的侍女。
7。蒙元占据时期襦裙半臂
蒙元占据时期服装,以长袍为主。样式较辽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公服之冠,皆用襆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平日燕服,多穿窄袖袍。地位低下的侍从仆役,常在常服之外,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称为襦裙半臂)。
襦裙半臂
右衽交领上襦、半臂、裙与围腰。上襦与半臂均为交领,半臂束于裙内,绦带束裙。这是汉族女子的日常服饰。
蒙元占据时期汉族女子,仍穿襦裙或背子,由于蒙古族的影响,服装的样式也有所变化,有时也用左衽,色彩也比较灰暗。本图为扎巾、穿襦裙、披帛的妇女。(山西永乐宫纯阳殿壁画)
袍服的形制,除辽金通用者外,还有一种样式,为圆领,紧袖,下摆宽大,折有密裥。
对襟襦裙
蒙元统治者对于衣冠制度先严后宽,蒙元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然至元大德年间以后,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任其便了。明人宋濂在《舆服志》中提及元统治者在服饰方面"法旧制",因此汉族人大多沿袭唐宋以来的圆领长袍和幞头或扎头巾,汉族妇女也穿着汉族的裙装。
上图为对襟绸上衣;中图为对襟绸短襦;下为绸夹裙
2003年,无锡市郊一座元墓中出土了汉族妇女服饰 。图中展示的服饰大都从无锡市郊一座元墓中取出,其中包括镶有阔边的对襟上衣及无边缘的短襦,对襟、下摆开衩、领襟镶有紫酱色绸边的背心,独幅无裥,的夹裙及前面正中交叉缝制,其中还有两侧打折裥的裙式。鞋子有两种样式,一是以回纹丝绸制成;另一种以素绸制作,鞋头尖耸,鞋面缀一丝线编成的花结,中纳丝棉,鞋底用粗棉布制。还有套裤、钱袋等均为妇女所用之物。
这些能基本反映元代的汉族穿着都是沿袭古制的,这一点从元代存留下来的古人画作中也可以看到。
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饰,在明代妇女服饰中仍占一定比例。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宫绦的具体形像及使用方法如图所示,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
明代侍女服饰
带腰裙的明代襦裙,明代的襦裙仕女图成了后世作画的经典。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与唐宋时期的襦裙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在年轻妇女中间,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这种装束。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明代中后期袄裙的流行:明代之前,黄河流域的天气和今天长江流域天气/温度相当,当明朝遭遇的“小冰河期”的冬天非常寒冷,襦裙加厚后,上襦加厚不易于将上衣系扎于裙内,因些只有放在下裙外面,形成袄裙款式。(注:汉代的袄,请详细马王堆款式,马王堆款式,就是汉代棉袄,而不是现在部分同袍所做的单衣款式)。
袄裙主要穿着时期是冬季。明代中期之前,主要是襦裙为主,中后期才是袄裙为主。考古出现的也大多是袄裙,让我们产生明代女款汉服主要是袄裙的错觉。
汉服思考之二:袄裙的前世今生
http://www.hanfudian.com/article/show-223.aspx
作者:
栖凤阁创始人, 网名:江南望云 QQ:314548219
首发于(2009-12-13 17:58:30)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hanfudian
百度空间:http://hi.baidu.com/hanfuw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