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望云
前言:本文只是学习思考笔记。
如果要问你对满族服装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大多人会说旗袍马褂。男子头戴"瓜皮帽",身着马褂,手上架着鸟笼。这一形象在辩子戏中表现很多,最为普遍、最为人们所熟悉。
一.满人的"瓜皮帽"
满人没有'二十而冠'之说,一年四季戴帽,有礼帽、便帽之别。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为冬天所戴,名为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为凉帽。便帽,也称“小帽子”以六瓣合缝,缀檐如筒;俗称瓜皮帽。
满人瓜皮帽瓜棱形圆顶,下有帽檐,红绒结顶,有的内衬帽胎。帽胎有软硬两种,硬胎用马尾、藤竹丝编成。帽檐用锦,顶后垂有红缦。清中期还在帽上用捻金线施绣,加缀珠玉。瓜皮帽的款式也有微小变化,帽顶尖的叫做“盔衬”,毛皮做帽檐的叫做“困秋”,中浅而缺的叫做“兔窝”,胎软而能折叠的名“军机六折”。到清末,帽顶结子收小如豆大,结色用蓝,帽檐作多层重叠,有的重叠至七八层之多。
二.明太祖所创六合帽
满人的瓜皮帽是沿袭明代的六合一统帽而来。
“瓜皮帽”相传是沿袭明太祖所制六合帽,创自明太祖洪武年间,取其六合一统、天下归一之吉祥寓意,世人皆戴之。分成六瓣,半圆形状如半个西瓜皮。无檐、窄檐或包有装饰窄边,多为黑色的绸、呢绒或纱制做。顶上可饰有各种颜色和材料的结子,前面钉饰物以辨别前后。
明初,天下太平,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至此网巾、四方平定巾和六合一统帽民间开始使用最为广泛。明时六合一统帽多为执役士卒所戴。
六合一统帽,也称六合巾、“小帽”、“圆帽”,是以罗缎、马尾或人发做的,裁为六瓣,缝合一体,下缀一道帽檐,以“六合一统”为名,取意安定和睦,天下归一。因为在政治上有一定象征意义,故也是由政府规定令全国通行的帽式,通常多用于市民百姓,而官吏家居时也常戴。从小孩到老年,人人都可以戴它。它虽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但却是人们日常所必需之物,甚至一天到晚的被人们戴在头上。因其造型呈多瓣状,和西瓜皮有点相似,在民间则被谑称为“西瓜皮帽”,这大概就是“瓜皮帽”名称的来源。
这种便帽上锐下宽,以六瓣合缝,缀檐如筒,有的底边镶一约一至三厘米宽的小檐,有的无檐,只用一片织锦缎(又称片金)包个窄边,前端钉一个玉或翠的饰物,帽顶钉一个大红襻疙疸。俗称“帽头儿”。
明陆深《豫章漫钞》记载说:“今人所戴小帽,以六瓣合缝,下缀以檐如筒,阎宪副闳谓予言,亦太祖所制,若日‘六合一统’云尔。”《枣林杂俎》记日:“清时小帽,俗称‘瓜皮帽’,不知其来久矣。瓜皮帽或即六合巾,明太祖所制,在四方平定巾前。”如此看来,这种小帽确实出自于明太祖之时。满人在服饰方面的排异性十分强烈,但这顶瓜皮帽追根溯源却是汉族的“土特产”。满清入关以后,受汉族传统文化影响,也取其“六合一统”之意,加之满人的发辫,戴它亦很方便,因此开始戴用此帽,并颇为流行,成为满清占据时期所戴用的主要便帽。一直流行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三.对传承明制汉服的再思考
“孤证不能定论”。通过对袄裙和"瓜皮帽"的前世今生的了解,我们知道明制汉服中部分款式已经蒙元化,满化(如:比肩"、"比甲":"比甲"则是便于骑射的衣裳,无领无袖,前短后长,以襻相连的便服)。忽必烈皇后察必,为使忽必烈在骑马征战或射猎时既方便又保暖,做了一件衣服,这件衣服的式样是有裳无衽,后边比前边长一倍,无领无袖,缀上两个带子,"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元史》卷114《后妃传》)。据说,现在蒙古族穿的坎肩,原名叫比肩,就是由察必设计的"比甲"发展演变而来。比肩"是一种有里有面的较马褂稍长的皮衣,蒙人称之为"襻子答忽"。
我们汉服运动中,汉服款式如果不加以选择传承,比如:女子穿着袄裙,男子戴着"瓜皮帽".........进行汉服活动宣传时告诉别人,这是汉服,还有多少人会相信这是汉服呢?
作者:
栖凤阁创始人, 网名:江南望云 QQ:314548219
首发于(2009-12-08 00:41:29)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hanfudian
百度空间:http://hi.baidu.com/hanfuw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