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江南望云
前言:本文只是学习思考笔记。
袄 aǒ: 通常分为3类 :1.一面一里两层的夹袄;2.里面之间加絮料的棉袄;3.以鞣制的动物皮制作的皮袄 。
袄的名称最早出现于中国南北朝时期,隋代的缺胯袄子用作武官制服,并于唐代传入日本。唐代受胡服影响出现翻领袄。宋代出现由唐代上襦发展而成的对襟袄(旋袄)。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与唐宋时期的襦裙没有什么差别。襦裙在明代妇女服饰中仍占一定比例。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
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腰带上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宫绦的具体形象及使用方法如图所示,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一.明代袄裙流行原因
中国气候在明末进入了一个小冰河期(从1580年开始),我国历史学家的考证证明,这个时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冷的时期,被称作“小冰河期”。根据有的学者的意见,历次游牧民族的南下均与气候的改变有较大关系。从万历中叶开始,旱灾竟持继了七十年之久!!这对于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来说,完全是致命的打击。万历《山西通忘》卷26记载,潞安“是岁大疫,肿项善染,病者不敢问,死者不敢吊”。患者表现为肿项,传染性极强。据估计,明代万历和崇祯二次鼠疫大流行中,华北三省人口死亡总数至少达到了l000万人以上。由于鼠疫的流行与旱灾、蝗灾及战乱相伴随,所以,这一时期华北人口的死亡数应当更多。因此天气也是清兵能顺利占领中原的原因之一。
明朝所遭遇的“小冰河期”(LittleIceAge)的冬天非常寒冷,尤其是末期的1580-1644是最为寒冷的,在一千年里是最冷的,在一万年里居第二位,在一百万年里也能排进前六七位。可以说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这是最寒冷的时期。
一万年以前,气温有一段骤然升高的时期,而且保持了相当平稳的状态长达八千多年。这段时期的气温一直在我们经历的二十世纪初期气温上下小幅波动,这样的气候给予了人类发展良好的条件。但是到了明朝中叶,即1500年后,气温骤然下降,整个降温过程十分明显,而且气温最低的阶段就是明朝末期的那段日子——1600年至1644年。这段时间,气温骤然下降到了千年以来的最低点,万年以来的次低点,在百万年也是最低的6、7个极度寒冷的时期之一。崇祯即位的1628年正好是最寒冷的一段时期之中段,整个气温回暖是在明朝灭亡以后的1650年左右。
极度寒冷的时期骤然加剧,粮食产量骤然下降,这对于一个人口庞大的帝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
这样长时间和高密度的灾害极度削弱了明朝的国力,到了1619年整个“小冰河期”(LittleIceAge)中气温最为寒冷的时期整整肆虐了20余年,这时发生了萨尔浒之战,以火器军械为主要战力的明军被迫在粮草和装备都匮乏,且训练并不足备的情况下和后金军开战,更为不幸的是此战中的三个分战场上,明朝军队的数量都不如后金军,后金军以其机动性取得了每每数倍于明军的优势兵力,战斗的结果可想而知。
崇祯即位以后灾情更是进入了谷底。综合南北方志的记载,灾变的前兆可追溯至嘉靖前期,万历十三年(1585年)开始变得明显,但时起时伏,1600年前后开始骤然加剧,崇祯一朝才达到灾变的高峰。
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同时鼠疫也开始蔓延,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终于在山西爆发,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区,这直接导致了北京城的轻易被攻占。
明朝灭亡以后,气温于1650年后开始快速回升,加上战乱过后恢复性增长,这才有了满清所谓“康乾盛世”,其实不过是气温回暖后灾情减弱罢了,经济和明朝正常年份比还差很远。
明代之前,黄河流域的天气和今天长江流域天气/温度相当,当明朝遭遇的“小冰河期”的冬天非常寒冷,襦裙加厚后,上襦加厚不易于将上衣系扎于裙内,因些只有放在下裙外面,形成袄裙款式。(注:汉代的袄,请详细马王堆款式,马王堆款式,就是汉代棉袄,而不是现在部分同袍所做的单衣款式)。
袄裙主要穿着时期是冬季。明代中期之前,主要是襦裙为主,中后期才是袄裙为主。考古出现的也大多是袄裙,让我们产生明代女款汉服主要是袄裙的错觉。
二.满清占据时朝袄裙满化
根据十从十不从中的男从女不从,一些汉族妇女在满清时仍身着汉族衣冠.在“男从女不从”(即对汉族男子严格要求遵从汉族服制,而妇女则放宽)的规范下,变化较男服为少。后妃命妇,仍承明俗,以凤冠、霞帔作为礼服。普通妇女则穿披风、袄裙。披风是满清占据时期代妇女的外套,作用与男褂相似,其制为对襟、大袖、下长及膝。披风之上,装有低领,点缀着各式珠宝。披风的里面,还有大襟、大袄小袄,小袄是妇女的贴身内衣,颜色大多用红、桃红、水红之类。妇女的下裳,多为裙子,颜色以红为贵。裙子的样式,初期尚保存着明代习俗,有凤尾裙及月华裙等。
旧藏实物
清嘉庆、道光之前,汉族妇女服饰仍沿用明朝服装形制,以衫裙为主。乾隆年间以上身着镶有花边的袄、衫为主,式样比较宽大,长度一般在膝下。嘉道以后,镶有花边的衣衫趋于窄小,长度也明显缩短。有的再加一件较长的背心并边缘都装饰有花边。下身除穿裙外,也有穿裤子的。长袄的特点是在领低及袖口镶有宽花边为装饰,并且不同时期袖子流行的宽窄也不一样,时而流行宽,时而流行窄。
图一为穿长袄裙的妇女。
图二为簪花、穿袄裙的妇女及孩童
图三绒地绣花对襟大袖袄
三.民国时期袄裙
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本图为彩绣高领长袄、马面裙(传世实物)
到了民国时期,袄裙仍是上衣下裳的制式。长袄为高领、窄袖;短袄为低领、宽袖,袖长齐肘,袖口肥大宽直。下摆有直襟、大襟和偏在右襟自领而直下的斜襟等。这时袄的裁制比较紧体,通常配穿马面裙等长套裙,并喜作彩绣装饰。
在日本留学生的影响下,年轻妇女穿用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下穿黑色长裙,不施绣纹,不用簪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品,称“文明新装”。
反应这个款式的影视剧照
四.被“阉割”明制汉服:对传承明制汉服的思考
1.明代恢复汉家衣冠的背景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翻蒙元旧制是其要务,其中就包含了衣冠制度。洪武初,朱元璋主要从面料、样式、尺寸、颜色四个方面,确立了明代服饰制度。这套服饰制度的中心内容是贵贱有别,服饰有等,不同阶级不同等次的人,都只能享用本等级的服饰,不能混同,更不能僭越。如明法典规定,只有王公贵族、官员,才能使用锦绣、绫史等服饰面料,庶民则只能用绸、素纱,至于商人,因为位居四民之末,是朱元璋要大力抑制的对象,更是连绸、纱都不准使用,只能用绢和布了。服饰等级制度可不是说说好玩的。整个洪武年间,朱元璋屡次申述服饰禁例,一旦有人违犯,就会受到严厉制裁。当时有百姓不许穿靴的禁令,有三十八位南京市民就因为违反了这条禁令都被充军了。
这样严格的服饰等级制度,契合朱元璋的小农经济观念,也符合宋代以来理学等观念,虽然部分寄托着“崇俭去奢”、端正风俗的理想。但服饰的单调呆板,保守,遮蔽了服饰原本具有的审美功能。
2.明代汉服有没有受到蒙元服装影响?
明代汉服受蒙元服装影响到底有多大,也不是几句话能说完的,可以肯定的是,在以唐朝宋服饰为蓝本的基础上,大明衣冠还是受到蒙元服饰的重大影响。部分款式保留了蒙元和满清的特点,或者说受到影响。
3.关于汉服的传承
如何传承汉服,前几年出现过争论,本人以前一直也是赞成以明制为主。现在有时在思考:1644年“剃发易服”后,汉服还存在吗?按照 “十从十不从”:"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儒从僧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婚姻不从,国号从官号不从,役税从文字语言不从"规定,满清占据时期部分款式汉服肯定是存在的。只是慢慢的满化,失去了原有的特点,已经不能算是汉服。
正是由于汉服这种"沸水煮青蛙"式的慢慢消亡,更为可怕。可怕在于,汉服小圈子外面很多人分不清楚明制袄裙,满清时期袄裙和民国时期袄裙的区别。他们看到明制袄裙就以为是满清时期袄裙和民国时期袄裙。而现在部分商家好象南京云锦研究所一样,在复原明制汉服袄裙,部分同袍在拉帮结派的追捧。这样对袄裙的狂热,只会彻底毁掉汉服运动。
总之:通过了解袄裙的前世今生,也对我们传承汉服,复兴汉服,带来更多的思考。
作者:
栖凤阁创始人, 网名:江南望云 QQ:314548219
首发于(2009-12-07 20:58)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hanfudian
百度空间:http://hi.baidu.com/hanfuw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