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博物馆
顾苏宁
2003年9月30日,南京高淳县花山在道路施工中发现宋代砖室墓一座,南京市博物馆、高淳县文保所即派员联合对古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墓葬编号03NGHM1)。墓葬位于高淳花山茅庵山南麓,距高淳县城约12公里。为长方形砖砌单室墓,长3.5米,宽0.9米,高度因施工破坏不甚清楚。墓室后部设有砖砌棺床,棺床上黑漆棺保存较好,在墓室内发现铁牛、韩瓶等文物。因现场不具备开棺清理条件,该黑漆棺被运回南京市博物馆清理。棺内出有女尸一具、银器、铜器、玉器、竹木器、铁器等一批文物,特别是出土了52件(套)丝绸服装。本文拟对该墓出土丝织品特点进行粗浅的分析,因限于篇幅,照片、线图一概不用。为方便读者查阅,文中丝织品保留了文物编号与出土编号。
第一章 出土丝绸服饰
一 衣 类
1-1芙蓉牡丹纹罗大袖衫 专8908(54)
1-2卍字菱纹格罗绶带 专8908(42)
衫前身长115厘米,后身长168厘米,通袖长220厘米,为宋代典型的大袖衫款式,直领对襟开,广袖,其袖口宽达73厘米,故名大袖衫。在衣领的两侧分别有两个纽襻,在前襟的左右下摆也分别有两纽襻,这在同时代的墓葬中有类似服饰的出现,其作用应用于绶带的系挂。
衫面料地部组织为1:1二经绞罗,花部组织为1/2左向斜纹花。花的纹样由一排牡丹花与一排桃花再与另一排芙蓉花交错相间排列,花为折枝,朵小叶茂,单朵尺寸约3×4厘米。花循环:经向10厘米,纬向8.5厘米。
卍字菱纹格罗绶带长250厘米,宽10厘米。绶带应为与大袖衫配套使用之物,一般挂套在大袖衫的领部,绶带上的两个绊与衣领上左右两个扣结扣挂垂至前胸,带端缀金或银佩。绶带双层缝合,局部破损。面料组织结构地部为1:1绞三梭横罗,花部为1/2右向斜纹。图案主体是菱形,在菱格内为一个卍字,菱格外为联珠形成的菱形,四方连续排列。图案循环:经向7厘米,纬向4.5厘米。
2、直领绢衣 专8903(38)
衣长55厘米,通袖长168厘米,直领,领边宽6.5厘米,窄袖,袖口宽13厘米,是常见的宋代女性服装款式,衣服背部中缝丝线脱线,局部有结晶物。面料织物组织结构为1/1平纹绢。
3、卍字菱纹格罗衫 专8890(52)
衫长80厘米,通袖长173厘米,对襟、直领,领缘用芙蓉牡丹纹罗镶贴,两边开叉,叉高38厘米。织物地部组织为1:1绞上织三梭平纹的三梭横罗,花部组织为1/2右向斜纹。图案为菱格内填卍字纹,菱格较小,四方连续排列,图案循环经向5厘米,纬向4厘米。
4、卍字菱纹格纹罗衫 专8886(51)
衫长76.5厘米,通袖长164厘米,对襟、直领、窄袖,两側开叉,叉高35厘米。织物地部组织为1:1绞三梭横罗,花部组织为1/2右斜纹。图案主体是菱形,在菱格内为一个卍字,菱格外为联珠形成的菱形,四方连续排列。图案循环:经向7厘米,纬向4.5厘米。
5、灵芝卷草火焰纹罗衫 专8892(5)
此件为单衣,衫长78厘米,通袖长167厘米,直领对襟,窄袖,袖口宽14厘米,两侧开叉,叉高32厘米。
衣服的面料是灵芝卷草火焰纹罗,三经绞三梭横罗地,2/1左向斜纹起花。图案是以一个火焰纹为中心,四周饰以灵芝卷草纹,火焰纹方向排与排相向。花循环:经向19.5厘米,纬向15.5厘米。衣领门襟为本色面料镶边,并再以2厘米宽的素罗贴边,贴边织物组织结构为四经绞罗。
6、六瓣小花纹罗衫 专8898(39)
此件为单衣,衫长90厘米,通袖长179厘米,直领对襟,窄袖,袖口宽13厘米,两侧开叉,叉高38.5厘米。
衣服面料为六瓣小花纹罗,织物地部组织为1:1绞纱,花部组织为1/1平纹及变花浮花;图案是呈小方块的六瓣小花,这一类的小方块形也称方搭花,花朵较小,排列较稀疏,方搭尺寸为1×1.2厘米。花纹循环:经向16.5厘米,纬向5.5厘米。
7、直领纱衣 专8881(43)(图一)
此件为单衣,衣长60厘米,通袖长148厘米,直领对襟,窄袖,袖口宽13厘米,两侧开叉,叉高22厘米。用本色面料镶领缘,宽6.5厘米。从领边露出的行针线迹来看,原应该还有一条细滚边,现已脱落。
衣服面料组织结构为1:1绞纱。这类绞纱由互相纠绞的两根经线形成绞组,并呈方孔状,称纱。
8、素纱衫 专8895(36)
衫长80厘米,通袖长145厘米,直领对襟,窄袖,袖口宽14厘米,两侧开叉,叉高37.5厘米。衣服面料组织结构为1:1绞纱。用本色面料镶领缘门襟,宽7.8厘米,以四经绞素罗贴领边。
9、绢衣 专8903(38)
衣长55厘米,通袖长168厘米,衣为直领对襟,窄袖,袖口宽13厘米,两侧开叉,叉高20厘米。
衣服面料组织结构为1/1平纹绢。此衣残破较厉害,腋下、袖筒多处开裂。
10、绢绵衣 专8878(35)
衣长65厘米,通袖长180厘米,直领对襟,也为窄袖,只不过比其它窄袖衣略宽一些,袖口宽15厘米。此件绵衣破损较严重,多处破裂。
衣服面料组织结构为1/1平纹绢,里子也为1/1平纹绢,中间层丝绵已在清洗时取掉。
二 裤类
1、缠枝并蒂莲荷纹开裆罗裤 专8883(44)(图二)
裤长85厘米,腰宽36厘米。裤开裆,一旁开叉,腰头有两系带,两根带分别长63厘米,宽5厘米。
织物地部组织为1:1绞罗,花部组织为1/1平纹。图案是缠枝纹式的并蒂荷花和莲花,莲蓬和荷叶比较写实,而构图却相当活泼及生动,这类花卉纹明显带有宋代特征,为宋代流行的图案风格。花循环经向12厘米,纬向8厘米。
2、芙蓉牡丹花卉纹罗裤 专8900(29)
裤长88厘米,腰宽42厘米,直腿、开裆。留有两根系带,两头残缺,尚存37厘米长,4厘米宽,里面衬绢,为夹裤,腰部大面积脱线,局部破损。
夹裤面料的地部组织为1:1绞的三梭横罗,花部组织为1/2右斜纹。图案为一排牡丹花和一排芙蓉花相错排列,牡丹花花芯相向,芙蓉花花蕊朝下,花为折枝,花朵较大,布局丰满。花循环经向26.5厘米,纬向15.5厘米。衬里和腰的织物组织结构为1/1平纹绢。
3、合裆绢裤 专8879(28)
裤长79.5厘米,腰宽30厘米,存有两根系带,稍残,长度分别为34厘米、40厘米。裤口宽47厘米,由两幅长方形对折的面料交叉重叠成两裤腿,加裤腰;裤裆由底边长36厘米,高17.5厘米的双层三角形面料与裤腿拼合而成;两侧分别打有折褶,褶长18.5厘米。稍残,长度分别为34、40厘米。裤的面料组织结构为1/1平纹绢。此裤的款式很有特色,平面外形类似于现代的裙裤。
4、缠枝芙蓉牡丹花纹罗合裆绵裤 专8880(24)
裤长86厘米,腰宽50厘米。裤直腿、脚口肥大,合裆,两侧打活褶,因裤腰大面积脱线,与裤身分离,所以褶已散开。存有两根系带,略缺。裤腿内侧开线,中间层丝绵已去掉,有衬里。
绵裤的面料组织结构地部为1:1绞三梭横罗,花部是1/2左向斜纹。图案为缠枝芙蓉牡丹花卉纹,一排盛开的大朵牡丹花,一排稍小朵芙蓉花相错排列,花朵方向一排朝上,一排向下交替排列,图案循环:经向15.5厘米,纬向16.5厘米。衬里和腰的织物组织结构为1/1平纹绢。
5、折枝芙蓉山茶梅花纹合裆罗裤 专8893(25)
裤长93厘米,腰宽37厘米。裤直腿,合裆,两侧打活褶,存两根系带,分别为长40厘米,宽3.5厘米。
裤的面料组织结构为1:1二经绞三梭罗地,2/1右向斜纹起花。花纹为折枝芙蓉山茶梅花,一排芙蓉、一排山茶、一排梅花交替排列,虽为折枝,但花铺满地,非常茂盛。图案循环:经向7.5厘米,纬向8.8厘米。裤腰织物组织为1/1平纹绢;系带织物组织为三经绞素罗。
6、合裆绢裤 专8899(22)
裤长85厘米,腰宽33厘米;系带长52厘米,宽1厘米。
此裤特别肥大,为两幅长方形对折的面料一头斜向重叠成两裤腿,再在重叠处加腰,两侧打有活折褶,腿内侧加三角形的合裆,裆部宽大使之自然下垂形成细皱褶。右侧开腰有两系带。整件多处开线。
裤的面料组织结构为1/1平纹绢。腰和系带也为绢。
7、芙蓉山茶梅花纹罗开裆裤 专8901(19)
裤长83厘米,腰宽36厘米;系带长50厘米,宽5厘米。
裤直腿,开裆,前片腰部缝合,后腰中间开,有两系带。
裤面料组织结构为1:1二经绞三梭横罗地,2/1右向斜纹起花,花为折枝芙蓉山茶梅花纹,一排芙蓉、一排山茶、一排梅花交替排列。图案循环:经向10厘米,纬向8.5厘米。裤腰织物组织结构为1/1平纹绢;裆部面料也是1/1平纹绢;系带织物组织为1:1绞纱。
8、缠枝并蒂莲荷纹合裆罗裤 专8902(40)
裤长85厘米,腰宽30厘米。两根系带长度为64厘米,宽为2.5厘米。
裤直腿,合裆,两侧有活褶,腰右开有系带。
裤的面料与缠枝并蒂莲荷纹开裆罗裤(专8883)同,织物地部组织为1:1绞罗,花部组织为1/1平纹。图案是缠枝并蒂荷花和莲花,缠枝形的莲蓬露出莲芯,并蒂的荷叶卷曲盛开,图案循环:经向12厘米,纬向8厘米。裤腰织物组织为1:1绞纱;系带是1/1平纹绢。
9、绢开裆绵裤 专8905(31)
裤长78厘米,腰宽70厘米;系带分别长18厘米和46厘米,宽0.6厘米。此裤破损较严重,腰已脱线分离,裆部脱线,原为绵裤,在清洗时丝绵已被去除。裤的形制为直腿,开裆,后腰中间开,系带尚存,但分别断裂。
裤的面料和衬里的组织结构均为1/1平纹绢。
三 裙类
1、百褶绢裙 专8887(30)
裙分三片,中间裙片较长,为118厘米;左右两片较短,为77厘米;腰宽43厘米,两头有系带。将裙片围合,根据形制以及折褶情况分析,长片应为前片,打满细褶,称百褶;两短片叠合成后片,两侧打活褶。前长后短也是此裙的特别之处。此条裙子的款式在目前所发现的南宋丝绸服装中尚属首件。
裙的面料组织结构为1/1平纹。裙面多处破洞,留有被污染痕迹。
2、百褶纱裙 专8896(23)
裙长80厘米,腰宽75厘米。裙身打细褶,腰头存一系带,长51厘米,宽2厘米,另一根缺。同类款式的百褶裙在福州南宋黄昇墓和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中均有出土,为当时流行的裙子款式。此裙因特别轻薄,也较容易受损伤,可见多处破洞,腰部大块缺损。
裙的面料组织为1:1绞纱,腰为1/1平纹绢。
3 百褶纱裙 专8882 (26)(图三)
裙长82厘米,腰宽13厘米,以纱质布料缝合,腰宽100厘米,下摆宽140厘米,腰围处两端有宽系带,系带长84厘米,宽5.5厘米,幅边宽1-2厘米。衣料缝合的针脚线细密均匀。
四 抹胸类
1、素绢抹胸 专8894(55)(18)
呈长方形,长42厘米,宽90厘米,另有一块长93厘米,宽14厘米的织物应是该抹胸的上半部分横向系带,现已与正身脱线分离,尚能看出残留的系带断头,与一根系带断裂系带正好可以对位连接,另一根系带缺。面料组织结构为1/1平纹绢。
2、素纱抹胸 专8904(45)
呈长方形,长46厘米,宽112厘米,两边有系带,带长60厘米,宽3.5厘米。上部打有1个小褶,褶宽5厘米,深10厘米。织物组织为1:1绞纱。系带为1/1平纹绢。
3、菱形朵花纹印花绢抹胸 专8891(4)
呈长方形,长50厘米,宽116厘米,两边系带分别为长51厘米,宽3.5厘米。上部中间处打有一个折褶,褶宽5厘米,深10厘米。
面料为1/1平纹绢,以印花工艺用黑色印出菱形纹,菱纹内填以柿蒂小花,相错排列,花纹循环:经向1.5厘米,纬向1.5厘米。衬有绢里,1/1平纹组织,并以宽6厘米的朵花纹印花绢贴边。
4、芙蓉山茶梅花纹罗抹胸 专8897(41)
呈长方形,长50厘米,宽116厘米,两边系带长59厘米,宽3.5厘米。上部中间处有一折褶,褶宽4厘米,褶深10厘米。
面料地部组织为1:1绞,花部组织为1/2左向斜纹花。图案是一排芙蓉、一排山茶、一排梅花交替排列,花为折枝。图案循环:经向10厘米,纬向8.5厘米。上下两头存幅边,通幅正好是抹胸的长度。系带织物组织为1/1平纹绢。
5、素纱抹胸 专8906(50)
呈长方形,长40厘米,宽80厘米;两边系带分别长为80厘米,宽为16厘米。面料组织结构为1:1绞纱。
6、卍字菱格纹罗抹胸 专8909(20)
呈长方形,长50厘米,宽120厘米。 破损严重,多处糟朽,系带脱落,分别只剩下5厘米、1厘米的长度。
面料组织结构地部为1:1绞三梭横罗,花部为1/2右向斜纹。图案主体是菱形,在菱格内为一个卍字,菱格外为联珠形成的菱形,四方连续排列。图案循环:经向7厘米,纬向4.5厘米。
五 鞋袜类
1、菱形卍字纹罗鞋面 专8911(8)
鞋面一对二只,翘头,无底,长19厘米,高9厘米。鞋面织物地部组织为1:1绞的三梭横罗,花部组织为1/2变化斜纹,花为一菱纹格内填有四个如意头,花芯为八瓣小花,菱格之间隔以卍字和菱纹小花,斜向条状排列,两个卍字间隔一菱纹小花,组成又一菱格纹。花循环经向13.5厘米,纬向5厘米。鞋里钉缝绛色絁,1/1平纹组织,有畦纹。
2、卍字菱纹花罗鞋面 专8910(9)
鞋面一对二只,翘头,无底,长16.5厘米,高9厘米。鞋面织物组织为1:1绞的三梭横罗,花部组织1/2变化斜纹。图案也是卍字菱纹花,在一菱纹格内填有四个如意头,花芯为八瓣小花,菱格之间隔以卍字和菱纹小花,斜向条状排列,两个卍字间隔一菱纹小花,组成又一菱格纹,只是花循环略小,经向循环为13.5厘米,纬向循环2.5厘米。衬里与鞋面料相同。
3、折枝花卉纹罗袜 专8885(15)(图四)
袜一对二只,半高筒、翘头,长16.2厘米,高16.8厘米,袜筒口宽11.5厘米,由两种面料构成其袜帮和袜筒,袜帮高7.5厘米,袜筒高9.3厘米。袜帮织物的地组织为1:1绞的三梭横罗,花部组织为2/1变化斜纹,图案为折枝小花纹,花有桃花、芙蓉花、牡丹花等。袜筒织物的地部组织三经绞三梭罗,花部组织2/1左斜纹。图案为折枝花卉纹,隐约能见枝蔓,循环不全。
4、折枝花卉纹罗鞋 专8913(16)
鞋一对二只,翘头,鞋帮呈船形,长16厘米,后帮高5.5厘米,鞋头高7.6厘米,底前部宽2.5厘米,后部宽3.7厘米。鞋背帮微微耸起,并以丝线编绣出几何纹;与鞋头间有系带,残存一小段。鞋面织物地部组织为二经绞三梭横罗,花部组织为2/1右向斜纹,图案是折枝芙蓉梅花。鞋底前半部分用罗,后半部分用1/1平纹绢制成;鞋后跟脚踝处缀缝一块约5厘米见方的双层绢料用以垫衬;鞋内有1/1平纹绢衬里。
5、罗地刺绣柿蒂小花纹鞋 专8884(49)(图五)
鞋一对二只,翘头,鞋身呈船形,长14.2厘米,鞋头高6厘米,鞋底前部宽2厘米,后部宽4.6厘米,近鞋背近鞋头处有一系带,后跟脚踝处有一块双层平纹绢垫衬。鞋面织物地部组织为二经绞三梭横罗,花部组织为2/1右向斜纹花,图案为花卉纹,并在鞋尖脚背部,以加Z向强捻的丝线,盘钉绣出12个柿蒂小花纹。鞋内衬里为1/1平纹绢。
六 包袱类
1、条纹绢包袱 专8918(34)
长44厘米,宽44厘米。形似一包袱布,四角有破损,中部有破洞,并可见包裹银器的圆底印痕。织物组织结构为1/1平纹绢,经向呈条状纹,应为两种不同颜色的丝线织制而成,条纹宽厚0.3厘米,间隔0.15厘米。
2、绢包袱 专8917(27)
基本呈正方形,长36厘米,宽31厘米,为一包袱布。中部可见一圆形的银器印痕,在圆形外有一方形的印痕,印痕处呈黑色并发硬,说明丝绸质地已被污染损伤。织物组织结构1/1平纹绢。
3、绢包袱 专8819(6)
呈正方形,长44厘米,宽44厘米,为一包袱布。整块料上布满各种印痕,有圆形和方形的黑色银器印痕,还有一些暗红色的血斑,污染严重,局部破损、脆化。织物组织结构为1/1平纹绢。
4、绢包袱 专8920(21)
呈正方形,长44厘米,宽44厘米,为一包袱布,两头缝边。出土时包裹了8件衣服,有衫、裤、裙等,为对角平铺折叠包裹服装,四角未系结。中部多处破损,并见一黑色污斑。织物组织结构为1/1平纹绢。
5、绢包袱 专8922(33)
呈正方形,长44厘米,宽44厘米,为一包袱布,两头缝边。出土时包裹了2件衣服。织物组织结构为1/1平纹绢。
6、绢包袱 专8925(32)
基本呈方形,长44厘米,宽40厘米,为一包袱布,污染严重,中部有圆形的银器印痕,呈黑色并破损。织物组织结构为1/1平纹绢。
7、绢包袱 专8927(14)
呈长方形,长60厘米,宽44厘米,为一包袱布,出土时包裹衣服,严重糟朽,四边缝边,并缝有两根打结的系带,现已脱落,推测为衣服折叠后包裹并中部系带捆结。织物组织结构为1/1平纹绢。
七 被衾类
1、绢褥 专8888(46)
长180厘米,宽80厘米,出土时垫于尸下,为一垫。由二幅面料拼缝而成,中间流有缝线,横向一端,也有长35厘米拼接料。表面织物组织为1/1平纹绢,中间夹绵,反面衬絁。绵已在清洗时取掉。
2、绢被 专8929(2)
长412厘米,宽150厘米。出土时铺盖在尸上,污染糟朽十分严重,多处存有血迹、白色结晶体并破碎缺失。织物组织结构为1/1平纹绢,中间夹绵,反面衬绢。绵已在清洗时取掉。
3、元宝形绢枕 专8921(3)
长100厘米,残高20厘米。出土时垫于尸体的颈下,呈元宝形,两头稍尖微翘,内填有丝绵。局部断裂残损。织物组织结构为1/1平纹绢,绢地上有墨绘纹样,但图案不清。
八 小件类
1、素罗香囊 专8912(48)
长7厘米,高11.5厘米。内装有香料,呈长方形双层袋状,在上部有一长方形的拌,拌宽2.3厘米,宽3.8厘米;。面料组织结构为四经绞素罗;拌的织物组织为1/1平纹绢。
2、绢带 专8907(47)
呈长方形,长105厘米,宽42厘米,两头中间各打一褶,两角有系带,带长26厘米,带宽2厘米。另两角有绑系过的痕迹,其用途不明。织物组织结构为1/1平纹绢。
3、卫生带 8889(37)
呈长方形,长65厘米,宽25厘米,双层面料缝合,横向10厘米处有一接缝,一端有系带,一根完整并与一根断带打有一结,带长42厘米,另一根残存7厘米,系结的那断带应与此根为同一根带子。面料及衬里的织物组织均为1/1平纹绢。另一端应也有系带,现已缺。
在福州黄昇墓和江西德安周氏墓均出土有同类形的带子,尺寸大小基本相符,命名为“卫生带”。
3、裹脚纱 专8914(17)
长122厘米,宽9厘米。 有二根,呈长条双股状,两头打结。出土时裹于尸体的脚上,织物组织结构为1:1绞纱。
4、组带 专8915(10)
通长28厘米,宽4厘米,呈带状,中部长16.8厘米,用四股丝线以编结辫子的方法编结而成,两头打结并留丝穗。
九 织物类
1、卍字小花纹纱 专8924(53)
长15厘米,宽25厘米,为一残片,地部组织1:1绞纱,花部组织1/1平纹。图案纬向为一双叠菱形花和一个卍字相间排列,经向条状排列S形状。图案循环:经向4厘米,纬向7.6厘米。
2、绢片 专8916(7)
长48厘米,宽28厘米,为一残片,四边毛边,有不整齐的裁剪痕,并有对角绑系皱褶的痕迹。织物组织结构为1/1平纹绢。
3、卍字菱纹花罗片 专8923(11)
长18厘米,宽15厘米,为一另料,与卍字菱纹花罗鞋面(专8910)的面料相同,织物组织为1:1绞的三梭横罗,花部组织1/2左斜纹。图案也是卍字菱纹花,在一菱纹格内填有四个如意头,花芯为八瓣小花,菱格之间隔以卍字和菱纹小花,斜向条状排列,两个卍字间隔一菱纹小花,组成又一菱格纹。
6、器物绢垫片 8926(12)
长30厘米,宽22厘米, 为一件器物的垫料,上面有长15厘米,宽17厘米的黑色银器印痕。织物组织结构为1/1平纹绢。
7、罗带 专8929附(13):1-5
长16--170厘米,宽3--7厘米, 均为带状,是各种断裂或脱落的系带,应可复原至每一件。
十 星象图
星象图 专89289(1)
呈长方形,长316厘米,宽50厘米。出土时内折数道成窄长条状披挂在尸体脖的两侧。整幅长度彩绘出一条弯曲的银河,银河两端分别分布着山川和星宿,同一星宿的星星之间用直线相连,星星涂绘实芯,其他图案用线勾勒轮廓。因污染严重,整幅画面颜色灰暗,星星颜料脆化多处脱落。
第二章 丝绸文物特点分析
高淳花山宋墓出土的这批丝绸服饰,涉及多种面料质地、款式种类、纹饰图案,从中亦可见当时服饰流行的趋向和审美观念。现依据有关史料,对上述内容作一简要阐述。
一 款式与种类
1 衫 共出土6件,占丝绸服饰总数的10.714%。其中大袖衫1件,窄袖衫5件。在面料方面,罗衫5件,纱衫1件。纹饰方面,5件有花纹装饰,1件为素纱。
罗衫是指以罗制成的衣衫。有透气、滑爽的特点,多用于夏季。宋徽宗《宫词》:“女儿状束效男儿,峭窄罗衫称玉肌。尽是珍珠匀络缝,唐巾簇带万花枝。”《水浒传》第五十一回:“只见一个老儿,裹着磕脑儿头巾,穿着一领茶褐罗衫,系一条皂绦,拿把扇子”。清王滔《忪滨琐话》卷六:“三丽人已翩然而入,一衣皂色罗衫,年约十八九……丰姿艳冶,各擅风流。”
纱衣是指以纱罗制成的夏衣。宋徐玑《初夏游谢公岩》:“又取纱衣换,天时起细风。”清张大夏《陆懋仁》:“犹衣白纱衣,风度朴略。”
花山宋墓出土的大袖衫,直领对襟,身长过膝,两袖宽大,超过衣长的一半,袖子下垂呈弧状。类似的衫在福州黄昇墓、江西德安周氏墓都有出土,为宋代官宦仕女及大富之家妇女的着装。
2 衣 共出土3件,占丝绸服饰总数的5.357%。其中单衣2件,绵衣1件。在面料方面,绢衣2件,纱衣1件。均素面无纹饰。本次宋墓发现的衣、衫都是直领对襟,窄袖,袖口两侧开叉,罗衫的面料及领缘部位采用花纹修饰,极为美观,为宋代流行的式样。
3 裤 共出土9件,占丝绸服饰总数的16.071%。花山宋墓出土的丝绸服饰中,以裤的数量最多,分合裆与开裆两种,其中合裆裤6件,开裆库3件,可见当时开裆裤也很流行。在面料方面,5件为罗,2件为绢,另有2件为罗绢绵与绢绵复合面料。纹饰方面,6件有花纹装饰,3件素面无纹饰。这些裤子通常为直腿,裤腰上有2条系带。裤子的形制略有不同,长78-93厘米不等,腰宽30-50厘米不等。最有特点的当属编号为专8879(28)的合裆绢裤。此裤款式新颖,平面外形类似于现代的裙裤,裤口宽,由两幅长方形对折的面料交叉重叠成两裤腿,加裤腰;裤裆由底边的双层三角形面料与裤腿拼合而成;两侧分别打有折褶。而开裆裤也很有特点,开裆裤又名无裆裤、套裤,仅用裤管,不缀裤裆。着时以带系束,男女均用,一般用作衬里。《广雅•释器》:“裈无裆者谓之 ”即此。1975年福建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的衣物中即有其制,以浅褐色牡丹花罗为之,无腰无裆,裤管相邻处各缀一带。裤长约67厘米,裤管宽约22厘米。出土时衬于合裆裤内,外有裙子遮复。
4 裙 共出土3件,占丝绸服饰总数的5.357%。均为百褶裙式,表明这是当时十分流行的裙式。在面料方面,2件为纱,1件为绢。均素面无纹饰。百褶裙为宋代流行的裙式,此前在我国各地的宋墓中多有出土。百褶裙亦称“百折裙”、“百叠裙”、“百裥裙”。为多裥女裙,通常以数幅布帛为之,周身施裥,少则数十,多则逾百。每道折裥宽窄相等,制作时被固定于裙腰。始于六朝。隋唐时多被用于舞伎乐女。五代以后则成为普通妇女的燕居之服。至宋大兴,贵贱均可著之。俗谓“百叠裙”。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一辑红衣宫女《裙带间六言诗》:“百叠漪漪水皱,六铢縰縰云轻。”即谓此。明清时期裙式虽多,然此制未废。《清训俗条约》卷十五:“至于妇女衣裙,则有琵琶、对襟、大襟、百裥……等式样。”魏子安《花月痕》:“采秋正对着明窗,……身上穿件淡青春罗夹衫,系着一条水绿百折的罗裙。”李渔《闲情偶寄》卷三:“近日吴门所尚‘百裥裙’,可谓尽美。”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近则以整缎折以细?,谓之百折;其二十四折者为玉裙,恒服也。”清末仍有此制。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三回:“大约这个人的年纪,总在二十以外了,……穿一件广东白香云纱衫子,束一条黑纱百裥裙,里面衬的是白官纱裤子。”其制一直流传至今。
本次墓中一件编号为专8887(30)的百褶裙款式非常特殊,在目前所发现的南宋丝绸服装中尚属首次出土。从裙片展开图来看,此裙分三片,中间裙片较长,打满细褶;左右两片较短,叠合成后片,两侧打活褶;腰两头有系带。前长后短也是此裙的特别之处。
5 抹胸 共出土6件,占丝绸服饰总数的10.714%。在面料方面,绢、罗、纱各为2件。纹饰方面,3件有花纹装饰,3件素面无纹饰。抹胸为覆于胸前的贴身小衣。通常以鲜艳的罗绢为之,上施彩绣,着时二带系结于颈,二带围系于腰。其制视气候而定,有单、夹层之别,少数还纳有絮绵,既可用作遮羞,又可用以御寒。初多用为妇女使用。五代南唐李煜《谢新恩》词:“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毛熙震:《浣溪沙》词:“一只横钗坠髻丛,静眠珍簟起来慵,绣罗红嫩抹苏胸。”元朱世名《鲸背吟》:“端相不似鸡头肉,莫遣三郎解抹胸。”《红楼梦》第六十五回:“只见这(尤)三姐索性卸了状饰,脱了大衣服,松松挽个鬓儿;身上穿着大红小袄,半掩半开的,故意露出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后演变成亵衣的代称。近人徐珂《清稗类抄•服饰》:“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袜腹,又名袜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之内侵者,俗谓之兜肚”。本次发现的6件抹胸款式大体相同,整体呈长方形,上部两端有系带,上部中间打有折褶,部分抹胸织有花纹。
6 包袱 共出土7件,占丝绸服饰总数的12.5%。全部为绢质,除1件有花纹装饰,余皆素面无装饰。
7 鞋与鞋面 各出土2对,分别占丝绸服饰总数的3.571%。均为罗质,均有花纹装饰。小头鞋为古代妇女所着便鞋。鞋头尖小而上翘。流行于盛唐晚期。中唐以后渐少。唐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宋代以后,缠足盛行,穿此者日益增多,并沿用至清。辛亥革命后,逐渐淘汰。本次发现的鞋即属于小头鞋一类。
8 袜 出土1双,占丝绸服饰总数的1.786%。为罗质,素面无纹饰。罗袜是以纱罗一类织物制成的袜子。因质地柔软轻薄,多用于春夏之季。汉代以来盛行不衰。汉张衡《南都赋》:“脩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蹀而容与。”南朝陈江总《姬人怨服散篇》诗:“莫轻小妇狎春风,罗袜也得步河宫。”唐张文成《咏崔王嫂》诗:“旁人一一单罗袜,侍婢三三绿线鞋。”宋陆游《成都行》:“月浸罗袜清夜徂,满身花影醉索扶。”刘庭信《戒嫖荡》词:“身子纤,话儿甜,曲弓半弯罗袜尖。”元代妇女的罗袜实物,1975年山东邹县元李裕庵墓曾有出土。而宋代丝绸鞋袜实物的出土,则是南京地区考古工作中的首次。
9 被褥 共出土2件,占丝绸服饰总数的3.571%。均为绢绵复合面料,素面无纹饰。
10 枕 出土1件,占丝绸服饰总数的1.786%。绢质,素面无纹饰。
11 香囊 出土1件,占丝绸服饰总数的1.786%。罗质,素面无纹饰。香囊亦称“香袋”、“香荷包”。为贮放香料的布袋。佩在身边既可散发香气、驱虫除秽,又可作为饰物,不分男女均可佩之。一般佩在腰际及胸襟,亦有置于袖中者,入寝时则悬挂于帐内。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三国魏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唐宋时妃嫔亦喜佩此。唐张祜《太真香囊子》:“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及移葬,(贵妃)肌肤已消释矣。胸前尤有锦香囊在焉。”宋代妇女所佩香囊,1975年福建福州黄昇墓内曾有出土,长5厘米,宽4.8厘米,近正方形。所用材料两面不一,正面以素罗为之,上绣鸳鸯莲花;背面则用素纱,不施纹饰。沿口以双股褐线编成花穗,穗长6.7厘米。香囊之内另附一包裹香料的小袋,香料现已无存。青年情侣交往之中,香囊还兼有信物的作用。唐张光宪《遐方怨》词:“红绶带,锦香囊,为表花前意,殷勤赠玉郎。”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张舜美灯宵得丽女》:“(张生)忽于殿上拾得一红绡帕子,帕角系一香囊。细看帕上,有诗一首云‘囊里真香心事封,鲛绡一幅泪流红。殷勤聊作江妃佩,赠与多情置袖中。’”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十一卷:“只见满生醉卧书房,……又吊着一个交颈鸳鸯的香囊,也是文姬手绣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可爱之物,如今以鲜活的形象展示于世人面前。
12 卫生带 出土1件,占丝绸服饰总数的1.786%。绢质,素面无纹饰。为少见之物,福州黄昇墓内曾有出土,南京地区首见。
13 星象图 出土1件,占丝绸服饰总数的1.786%。绢质,上绘日月星辰,山川银河。
二 质料
花山宋墓出土的丝绸服饰,质料涵盖罗、绢、纱、丝。总体上来说,以罗最多,绢、纱次之,丝最少。罗又以花罗为多,少部分为素罗;纱为素纱;绢中以素绢为多,极少数为条纹绢和印花绢。我们认为,这与宋代纺织业发展情况是吻合的。宋代罗尤其是花罗的纺织技术进一步发展,《梦粱录》卷十八《物产》就记载了不少的新品种。
但具体到某一类服饰,则其不同质料的多寡又有不同。裤子的质料有罗、绢而无纱;衣和裙则有绢、纱而无罗;鞋、袜、裹脚布及鞋样均为罗制;星象图、包袱、被褥又均为绢制;衫只有罗制和素纱制;抹胸中绢最多,而罗、纱次之;香囊、大袖袍及绶带为罗制;卫生带为罗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或许与不同质料的纹理疏密结构同造成的不同使用功能有关。
罗 罗是一种采用绞经组织的透孔丝织物。由于轻丝的纠绞,罗的孔眼呈椒形,即所谓“椒孔曰罗”。织罗技术源于上古时期的织网活动,早起的罗多被用作渔猎的网具。因其质地轻薄,孔眼稳定,牢固耐用,渐被用作夏服或帐幔。始于商代,春秋以后品种渐多,并从素罗发展为各种花罗。从湖南、湖北等地战国、秦汉墓出土的大量实物来看,当时的织罗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古文献中屡有记载。《战国策•齐四》:“下宫糅罗纨、曳绮縠,而士不得以为缘。”《楚辞•招魂》:“罗帱张些。”汉王逸注:“罗,绮属也。”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于是郑女曼姬,被阿緆,揄纻缟,杂纤罗,垂雾縠。”刘熙《释名•释采帛》:“罗,文罗疏也。”汉代以来一直被视为织物中佳品,尤其在夏季的南方,更受欢迎,多用作贵族衣裙。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茧缣练者,婚姻为嘉饰也。……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锦冰。”唐代罗织物载于文献的品种有瓜子罗、孔雀罗、宝罗、云罗、凤纹罗和蝉翼罗等。当时规定,凡五品以上官吏可穿著罗,六品以下及庶民则不得使用。《唐六典》卷四:“袴褶之服,朔望朝会则服之,五品已上通用绫及罗,六品已下用小绫。”《唐大昭令集》卷108《禁奢侈服用赦》:“天下更不得采取珠玉刻镂器玩,造作锦绣珠绳,织成帖绢二色绮、绫、罗作龙凤禽兽等异文字及坚栏锦文者,违者决一百。”《新唐书•车服志》:“流外及庶人不服绫、罗、縠、五色线靴、履。”金代规定庶民可用素罗;不得用花罗。《大金集礼》卷三十:“庶人之家只许服絁、绮縠、锦绣、纻丝、熟绫、线罗大物、织成罽、绘画之类并不得服用。”宋代织罗技术有进一步发展,其中暗花罗的新品种很多,“纹皆隐起而肤理尤莹洁”,文献记载有万寿藤、双凤、火齐珠、菊花等名目。元代以后禁令渐弛,穿著者日众,织罗技术亦空前提高。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二:“凡罗,中空小路以透风凉,其消息全在软综之中。衮头两扇大综,一软一硬,凡五梭三梭(最厚者七梭)之后,踏起软综,自然纠转诸经,空路不粘。……就丝绸机上织时,两梭轻,一梭重,空出稀路者,名曰秋罗,此法亦起近代。”除传统品种外,还出现了织金花罗,专用于贵族服饰。就丝织品而言,宋代可以说是罗的时代,而长江流域特别是两浙路(今江苏、浙江)又是盛产罗的地区。两浙路的婺州、湖州、临安府,建康、润州、常州,成都府路的成都府、蜀州、彭州,梓州路的遂州均产罗。南宋时婺州是罗的集产地,“山谷之民,以织罗为生”(《宋会要辑稿》食货十八之四),杭州则生产结罗、蝉罗、生色罗等。
建国以来也多次发现宋代罗织物,如1978年苏州瑞光塔内发现一批北宋时期丝织品,其中有几件链式罗尤为重要,链式罗是指相邻的经线均通过纬线而彼此环环相扣的罗织物。金坛南宋周瑀墓出土衣物中也有不少罗织物,其中几何小花罗编结方法非常巧妙,上下左右联结自如,如鱼网般环环相扣。武进南宋墓中出土的罗织物则有素罗、花罗和印金罗三类。本次花山宋墓中出土各类罗织物24件套,占丝绸服饰总数的42.857%,列第一位,说明当时罗织物大行其道,深受欢迎。
绢 绢是一种平纹丝织品。质地轻薄坚韧,组织稀疏,光泽细洁柔和,多用作士庶男女的衣衫裤裙。《墨子•辞过》:“治丝麻,捆布绢,以为民衣。”汉史游《急就篇》:“烝粟绢绀晋红繎。”唐颜师古注:“绢,生曰缯,似缣而疏者也,一名鲜支。”1950年河南安阳殷墟及1958年浙江钱山漾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即存有殷商时期的绢织物遗迹。秦汉以后织造渐多,使用日益广泛。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所出衣物,即以绢制品为多,其制有粗细之分:细者用于面料或缘边,粗者则用于衬里。以后历代皆有出产,为丝织品中的主要品种。三国魏曹操《抑兼并令》:“其收田租每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唐白居易《重赋》:“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二:“岁正月七日,每一兵文钱三百,、绢、布各一匹。”明王世贞《凤洲杂编》卷一五八:“亲王岁支米五万石,……纱、罗各一百匹,绢五百匹。”
绢是宋元时期最常见的丝织品之一,长江流域各地上贡绢的府州有十几个,两浙路的绢特别有名。其中湖州产绢主要集中在安吉州和武康县,据说这两地产的绢“最佳”,南宋时年交衣绢达万匹。四川梓州的官营丝织工场,能“织八丈阔绢献宫禁,前世织工所不能为也”(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二)。本次花山宋墓中出土各类绢织物23件套,占丝绸服饰总数的41.071%,列第二位。
纱 纱是一种疏薄、方孔、纤细的平纹丝织物。纱的孔眼细而均匀,其透孔率一般在75%左右,能透过较小的沙粒,故以“沙”名之;一说纱的经纬度较绢、缣为小,故会意合“糸”、“少”为纱。前一说反映了纱从筛网发展而来的史实,后一说反映其稀疏的结构特征。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粘附在铜器上的丝织品残片,即有纱的实物,距今已有三千余年。辽宁朝阳西周墓也出土有孔眼均匀齐整的方孔之纱。由于其具有散热透气等特点,较适宜于制作夏季服装。《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沙。”汉郑玄注:“素沙者,今之白缚也。六服皆袍制,以白缚为里,使之张显。今世有沙縠者名出于此。”在汉代,纱也被称为“縠”。《汉书•江充传》:“充衣纱縠褝衣,曲裾后垂交输,冠褝纚步摇冠,飞翮之缨”颜师古注:“纱,纺丝而织也。轻者为纱,绉者为縠。”据此,人们认为纱和縠在唐代以前就分成为两个独立的品种,并以起皱与否为区别。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及三号汉墓出土的衣物中,有大量纱质织物。尤以素纱褝衣为代表:经密及纬密均62根/厘米,整件服装薄如蝉翼,重量仅49克。汉代以后品种增多,除素纱外,又出现提花、绣染及贴羽等作法,实物有大量出土。平纹纱多用作百官朝会礼见之服,取其庄重。《隋书•礼仪志六》:“七品以上文官朝服,皆簪白笔,正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及武职,并不簪。朝服、冠、帻各一,绛纱单衣,白纱中单,……公服,冠、帻,纱单衣,深衣,革带,假带,履袜,钩鲽,谓之从省服。”唐代少府监内设有织纱的作坊,民间织纱也很普遍。唐人服饰以轻薄为时尚,纱罗等织物的用量也因此而日增。白居易《晚夏闲居》:“鱼笋朝餐饱,蕉纱暑服轻。”文献记载中尚有吴纱、花鼓歇纱、轻容纱等明目。1968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有白色蜡缬纱、绛色印花纱、黄色鸳鸯蜡缬纱、绿色骑士狩猎印花纱等高级丝织物。1972年,该地又出土有天蓝色敷金彩轻容纱,实物残长22厘米,宽6.5厘米,经密约30根/厘米,纬密22根/厘米,和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素纱相比较,经纬密度仅一半左右,更为稀疏,更为精巧。
宋代织纱以两浙路及南方一带为主,建康、常州、湖州、越州和杭州等地皆产纱。文献记载有艾虎纱、天净纱、轻容纱、三法纱、暗花纱、栗地纱、茸纱等名目。其中建康产素纱、花纱、四紧纱,越州产茜绯花纱、轻容纱,杭州产素纱、天净纱、三法纱、新翻粟地纱等。四川绵州产巴西纱子,“一匹重二两,妇人制衣服,甚轻妙”(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五),是一种特别轻的纱。江西“临川上饶之民,以新智创作醒骨纱,用纯丝蕉骨相兼捻线,夏月衣之,轻凉适体”(陶谷《清异录》)。浙江萧山纱以夏纱闻名。淮南东路的亳州自唐代以来“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由此可见,轻薄是宋代纱的显著特点。建国以来,各地考古发掘中发现不少宋代纱织品。1975年,江苏金坛宋墓出土一批丝织品及衣物,共五十余件,福建福州宋墓出土丝织品及衣物残片二十余件,宁夏银川宋墓出土丝织品,其中均有部分纱质织物,尤以福州宋墓数量为多。代表品种经密20根/厘米,纬密24根/厘米,其透孔率达80%。本次花山宋墓中出土各类纱织物7件套,占丝绸服饰总数的12.5%,列第三位。
此外,花山宋墓还出土丝质与罗绢混合面料织品各一件,分别占丝绸服饰总数的1.786%。
三 纹样
花山宋墓出土的丝绸服饰中,纱为素纱,大多无纹饰。绢制衣服中,除一件绢抹胸上有印花纹、绢制星象图和一件包袱为条纹绢制外,余皆为平纹绢。纹饰最丰富的当属花罗制衣服,纹样繁多且精美。综合起来看,这批丝绸服饰的纹饰可细分为以下几种:
1 卍字纹 亦作“万字纹”,传统织绣纹样。原为一种符咒、护符。后被用作印度佛教的吉祥标志。卍,读如“万”。通常被认为“太阳”或“火”的象征。梵文意为“吉祥万德之所吉”。佛教传入中国后,被广泛采为装饰纹样。因其字体为十字交叉,朝四方辐射,寓意为“放大光明、吉祥万德”。唐武则天时,将其读音定为“万”,寓意为“富贵不断”。唐惠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一:“卍,室利靺瑳,此云吉祥海云。”《翻译名义集•唐梵字体》引《华严经义》:“案卍字本非是字,大周长寿二年,主上权制此文,著于天枢,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常见纹样作纵横排列,环环扣连状,隐意“富贵万年”、“吉祥万福”,亦有将卍字四端延伸出各种花纹,多用作贵族男女衣服。1964年苏州张士诚母曹氏墓出土的绸短襦衫即用此图案。本文所涉卍字纹见于专8908(42 54)大袖罗衫、专8890(52)罗衫、专8886(51)罗衫、专8909(20)罗抹胸、专8911(8)罗鞋面、专8910(9)罗鞋面、专8924(53)小花纹纱、专8923(11)罗片,共8件。
2 牡丹纹 传统织绣纹样。牡丹花为中国特有的花卉,古代被尊为“花中之王”,有“国色天香”之誉。唐皮日休诗:“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即咏此。因其花型端庄丰满,色彩鲜艳夺目,自有富态之美,故被视为富贵的象征,在传统织绣纹样中运用极广。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的唐代丝织品中,即有牡丹花绫锦。以后历代沿用不衰,实物有大量出土、传世,文献中也颇多叙录,如元费著《蜀锦谱》记宋代成都转运司锦院上贡的织锦中,有“青绿如意牡丹锦”、“牡丹方胜”等。本文所涉牡丹纹见于专8908(42 54)大袖罗衫、专8890(52)罗衫、专8900(29)开裆罗裤、专8880(24)合裆罗绵裤、专8885(15)罗袜,共5件。
3 桃花纹 传统织绣纹样。桃为蔷薇科,落叶小乔木,叶椭圆形批针状,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痕。花单生,五瓣,粉红色,花期四月。《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桃如花”。《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桃花》:“桃花种最多,若金桃、蜜桃、灰桃之类”。本文所涉桃花纹见于专8908(42 54)大袖罗衫、专8885(15)罗袜,共2件。
4 梅花纹 传统织绣纹样。梅花早春开花,能耐严寒,傲霜雪,故被视为坚贞、高洁的象征,广泛用于各类装饰。以梅花为装饰纹样的服饰及首饰实物有大量传世与发现。本文所涉梅花纹见于专8893(25)合裆罗裤、专8901(19)开裆罗裤、专8897(41)罗抹胸、专8913(16)罗鞋,共4件。
5 芙蓉纹 传统织绣纹样。亦称“地芙蓉”、“木芙蓉”。通常于秋季开花,花色艳丽高雅,花朵拒寒耐霜,深受人们的喜爱。多用于民间妇女衣裙。除单独使用外,亦常和牡丹、桂花组合成纹,借蓉寓“融”,借桂寓“贵”,取名为“荣华富贵”。现存实物有1975年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的贴金衣边等。本文所涉芙蓉纹见于专8908(42 54)大袖罗衫、专8890(52)罗衫、专8900(29)开裆罗裤、专8880(24)合裆罗绵裤、专8893(25)合裆罗裤、专8901(19)开裆罗裤、专8897(41)罗抹胸、专8885(15)罗袜、专8913(16)罗鞋,共9件。
6 山茶纹 传统织绣纹样。也称“茶花”,为一种名贵的春花,开花时节叶大花硕,色彩鲜明,深受人们喜爱。以茶花为装饰纹样的习俗由来已久,福州南宋黄昇墓、江西德安宋墓及黑龙江绥滨金墓都出土有保存完好的织绣有茶花图案的织物。本文所涉山茶纹见于专8893(25)合裆罗裤、专8901(19)开裆罗裤、专8897(41)罗抹胸,共3件。
7 并蒂莲荷纹 传统织绣纹样。以并蒂莲构成图纹。并蒂莲为荷花品种之一,两花出自一蒂。唐杜甫《进艇》诗:“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即咏此。图案中通常于一段白藕上生出若干莲叶和莲花,藕上有孔,表示通心,“通”与“同”谐音,寓意夫妻恩爱、形影不离、同心到老。本文所涉并蒂莲荷纹见于专8883(44)开裆罗裤、专8902(40)合裆罗裤,共2件。
8 菱格纹 一般不单独使用,通常与联珠纹、卍字纹、小花纹套用。本文所涉菱格纹见于专8908(42 54)大袖罗衫、专8890(52)罗衫、专8886(51)罗衫、专8909(20)罗抹胸、专8911(8)罗鞋面、专8910(9)罗鞋面、专8923(11)罗片,共7件。
9 灵芝卷草纹 以一个火焰纹为中心,四周饰以灵芝卷草纹。本文所涉灵芝卷草纹见于专8892(5)罗衫,共1件。
10 火焰纹 本文所涉火焰纹见于专8892(5)罗衫,共1件。
11 六瓣小花纹 又称方搭花纹。本文所涉六瓣小花纹见于专8898(39)罗衫,共1件。
12 菱格朵花纹 本文所涉菱格朵花纹见于专8891(4)绢抹胸,共1件。
13 柿蒂花纹 传统织绣纹样。以圆点为中心,四周分列鸡心图案,整个造型如同柿蒂,故名。唐宋时较为流行,多用于绫锦及染缬。清沈嘉辙《南宋杂事诗•蓉塘诗话》:“乐天诗:‘红袖织绫夸柿蒂。’柿蒂,绫纹也。”“柿”和“事”同音同声,故除单独使用外,还常常和如意一起,构成“事事如意”等吉祥图案,流行于宋元明诸代。本文所涉柿蒂花纹见于专8884(49)罗鞋,共1件。
14 条纹 传统织绣纹样。以宽窄不等的彩色条纹构成。色彩配合繁简不一,少则一至二色,多则数色相间。较适用于裤裙。六朝以后广为流行。形象资料有较多传世,如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绢画《弈棋仕女图》中的儿童,即穿著彩条纹裤。实物亦有大量出土,典型的有1968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唐一〇五号墓出土的晕繝彩条纹锦及一〇八号唐墓出土的双色条纹锦等。本文所涉条纹见于专8918(34)绢包袱,共1件。
15 星象纹 为中国古代帝王礼服常用绘绣图案。通常以北斗七星来表示,绘绣在日、月之下或身背,取光明临照,三光之耀寓意。从先秦一直沿用到明清,《明史•舆服志二》即有“玄衣八章,日、月、龙在肩,星辰、山在背”的记载。古人事死如生,亦将星象图应用于随葬衣物中。本文所星象纹见于专8928(1)绢星象图,共1件。
从上述15种纹饰可以看出,较多出现的纹饰依次为芙蓉纹(9件)、卍字纹(8件)、菱格纹(7件)、牡丹纹(5件)、梅花纹(4件)、山茶纹(3件)、并蒂莲荷纹(2件),余皆只出现一次。
同时我们注意到,花山宋墓丝绸服饰纹饰以各类花卉纹为主,花卉纹中又分朵花、柿蒂小花、折枝花、缠枝花等几类。从花形上分,有芙蓉、牡丹、山茶、梅花、桃花、并蒂莲荷、六瓣小花等。花纹风格崇尚写实,构图匀称,花朵摇曳生姿,活泼生动,具有典型的宋代特征。还应指出的是,除朵花外,以上花纹多不单独使用,在折枝花纹和缠枝花纹中,一般有二种以上的花形组合使用。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同的纹饰交错相间,且又循环往复,这样就使得整个面料上的纹饰图案布局丰满,美丽大方。
花山宋墓服饰中的花纹一方面延续了汉唐以来提花技术多以细小规矩纹为图案的作风,部分织品花纹尚有相当数量的小花、菱格纹、联珠纹等。另一方面又显示了宋代提花技术的新发展,如广袖衫上的折枝花纹,风格写实,朵径增大,单朵尺寸约12厘米。《嘉泰会稽志》中曾载:“近时,翻出新制,如万寿藤、火齐珠、双凰、绶带,纹皆隐起而肤理尤莹洁精致。”此次考古发现印证了史籍记载。
四 织染技术
花山宋墓出土的丝织品如此精美,是与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分不开的。据南宋高宗吴皇后注《蚕织图》等史料记载,宋代丝织技术缫织部分有生缫、络垛、纺绩、经靷、籰子、做纬、织作、挽花、下机、入箱等内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生缫和挽花技术。
在宋元时期,缫丝工艺技术有生、熟之分,机具有南、北之别。从《蚕织图》看,当时江南使用的明显是南缫车和生缫工艺。生缫是吴皇后注明的工艺,即缫新鲜茧,用生缫法缫出来的丝柔韧有光泽。南缫车和北缫车差别不大,据北宋秦观《蚕书》描述,缫车有架,架上承籰,由一脚踏曲柄连杆机构带动,车上有络绞机构。这种脚踏缫车在宋代基本定型后,直到明清无大的变化。《蚕织图》中还描绘了一台高楼束综提花机,正是宋代丝绸技术发达的重要标志。
宋代染色技术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据《燕翼贻谋录》记载,北宋“仁宗时有染工自南方来,以山矾业烧灰,染紫以为黝,献之,宦者洎诸王无不爱之。乃用为朝袍,乍见者皆骇观”。大约在北宋时,湖州就能在绫罗上印染深红、浅红、淡红等色彩,即有名的“湖缬”。缬是我国古代丝绸印染产品的总称,出现较早,宋代盛行不衰,宫中与民间多有服缬者。当时杭州人服饰中有“绯锦缬彩”、“红缬锦团搭”、“红罗缬衫”、“彩缬幕”等,可见缬在当时使用是很广泛的。花山宋墓出土丝绸服饰中也不乏染缬者,而其带花纹者因土浸日久,其原有色彩褪尽,只能依靠现代化学测试方法了解还原其色彩了。我们寄希望于将来的更进一步研究。
五 产地
唐宋时期,我国的丝织业快速发展,宋代丝绸产地更遍及长江流域各地,很多州军都出产丝绸。据《元丰九域志》、《宋史•地理志》等记载,宋代长江流域进贡丝织品的州军多达46个,分别是:
两浙路——杭州、越州、润州、婺州、明州、常州、处州、衢州、秀州。
两淮路——亳州、宿州、海州、泰州、泗州、滁州、庐州、和州、濠州、无为军。
江南东西路——太平州、临江军、建昌军。
荆湖南北路——江陵府、鼎州、澧州、诚州。
成都府路——成都府、蜀州、彭州、绵州、简州。
梓州路——梓州、遂州、昌州、渠州、怀安军、广安军。
利州路——洋州、阆州、巴州、蓬州。
夔州路——达州、忠州、涪州、云安军、梁山军、南平军。
上述进贡丝织品的州军大都集中在长江上游的四川地区和下游的两浙与两淮地区,进贡的丝绸品种主要为绫、纱、罗、绢、锦及丝绵等。
南宋时期由于淮河以北沦于金人之手,朝廷所需丝织品主要来源于南方,而尤其集中在四川数路和东南四路。今江苏地区是著名的丝织业产地。常州、润州(今镇江)都设有专门的制造机构——常州罗务与润州织罗务。据文献记载,润州织罗务设于润州州衙西门外,“旧课十二日成一匹”,北宋真宗时王子舆制置江淮,“匹减一日,自后功课不及,岁终颇以鞭箠督促”。景德三年(1006)真宗诏令规定仍照旧制,十二日织一匹。从南宋绍兴二年(1132)“镇江织造务岁贡御服花罗数千匹”来看,北宋神宗时王岩叟所说的“见而知之者”的名产润州大花罗织可能就是织罗务生产的,而其产量与南宋时不相上下。《宋史•食货志》也记载:“江宁府、润州有织罗务”,可见当时的南京也是丝织品产地。宋室南渡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很快,丝织业规模日益扩大。特别是镇江,甚至可以每年“贡御服花罗数千匹”。考虑到古代交通运输方面所受的限制及商品物流业的欠发达,花山宋墓的丝织品产地很可能来自于就近的江苏地区,特别是润州(镇江)。从花山宋墓出土丝织品特点来看,与武进宋墓、金坛周瑀墓出土的丝织品相仿,其产地很有可能都是南宋时期的镇江地区。
第三章 与国内部分地区宋墓出土丝绸服饰的比较分析
建国以来,各地在历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众多的宋代墓葬,其中有多座墓葬都出土了丝织品,对于研究宋代妇女服饰制度有重要的价值。
湖南衡阳何家皂北宋墓[1],墓主人男性。墓中出土大量丝麻织物,经整理共有大小衣物及服饰残片200余件、块,种类有袍、衣、裙、鞋、帽、被子等,质地有绫、罗、绢、纱、麻等。墓葬时代应在北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4)或稍晚,即北宋晚期。
江苏武进宋墓[2],1号墓和5号墓出土丝织品。品种有绢、绫、罗、绉纱等,以罗居多。可辨认的衣服有花罗单衣、罗开裆单裤、罗开裆夹裤、鞋、褡裢等。据推测,武进1号墓的时代上限不会早于北宋徽宗宣和(1119--1125)时期;5号墓在南宋嘉熙丁酉年(1237)之后。墓主人都是女性。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枢密使兼参知政事(一品)薛极的家族墓葬。
福建福州黄昇墓[3],位于福州北郊浮仓山,墓主人为女性。出土的丝织品中,成件或不成件的达334件。种类有衣、裤、裙、鞋袜、被缛等,质地有罗、绢、纱、绫和绉纱等,以罗居多,绢、绫次之,纱、绉为数很少。据出土墓志可知,墓主人卒于南宋淳祐三年(1243)。
江苏金坛周瑀墓[4],墓主人男性,卒于南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出土成件衣服34件,种类有衣、裤、衫、袍、抹胸、裳、蔽膝、褡裢、鞋、袜裤、被、补中太学生牒等。质地有纱、罗、绢、、绮、绫,以纱、罗为多。
江西德安周氏墓[5],墓主人周氏,女性,卒于南宋咸淳十年(1274)。出土丝织品329件,种类有袍、上衣、袄、裤、裙、被、卫生带、裹脚布、鞋袜、手帕、罗带、褡裢、星宿图等。质地以罗为多,绫、纱、绉、绢较少。
江苏常州常钢厂宋墓[6],于1号墓(女墓)中出土头巾、汗巾、围腰、棉裙、鞋袜。墓葬具体时代不清楚。
另外,福州北郊茶园村南宋端平二年(1235)墓,出土400余件纺织品,质地有罗、绢、纱、绉、绸、绫,种类有衣、裤、裙及鞋、帽等。
以上墓葬除湖南衡阳北宋墓与江苏金坛周瑀墓为男性墓主外,多系妇女墓葬。这些墓葬出土了众多的服饰,而其中出土女性服饰的墓葬保存较完整或出土资料较丰富的墓葬除本次花山宋墓外,还有福州黄昇墓、江西德安周氏墓,而常钢厂宋墓和武进宋墓中出土服饰较零散。根据这些墓葬,我们可以发现,宋代妇女着装非常复杂:上衣外有袍、衫、衣、背心,贴身有抹胸等,其中外衣衣领多直领对襟,这在部分宋墓绘画及砖雕上也有反映,衣有单衣、夹衣,袍有窄袖、广袖之分,广袖似乎为正式场合着装,以绶带围系。下身外罩裙、内着裤,下身系卫生带,有时在裙外于腰间系有围裙或围件。裙分平展裙与百褶裙,百褶裙的式样繁多,日渐流行。裤分开裆、无裆、合裆,以开裆裤为多,有单、夹之分。由于宋代妇女缠足之风盛行,故宋代妇女脚上多有羼足布,着罗袜,穿船形翘尖鞋。腰系香囊。而这种着装也是符合《宋史·舆服志》及其他文献相关记载的。丝织品纹饰复杂,以折枝花和缠枝花为盛。
从上述墓葬可以看出,当时随葬的丝绸服饰种类已逾40种。其较为常见的有袄、衣、窄袖衫、裙(女性墓多出)、裤(合裆、开裆)、大袖衫、荷包、鞋、包袱、被子、带等,女性墓中还常见抹胸、裹脚布、卫生带等女性用品。与这一时期其他地区宋墓相比,花山宋墓中未见袜裤、袄、围件、荷包、围兜、手帕、丝线、匹料、碎料、粉扑、麻制品、帽、扎带、头巾、背心、蔽膝、覆面巾、裹腿布等。而福州黄昇墓作为这一时期墓葬出土丝绸服饰种类最全者,亦未见有窄袖衫、袜裤、鞋样、垫片、褥子、组带、枕、手帕、丝线、匹料、碎料、麻制品、帽、扎带、头巾、汗巾、蔽膝等,可见当时随葬服饰品种并无定制,墓主人在下葬时只要能保证有从上衣到鞋的一套服饰即可,其余应是按墓主人身份地位、富裕程度、个人喜好等因素增添品种。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花山宋墓也出土了一些其他宋墓很少见的物品,如鞋样、星象图、垫片、枕、组带等。特别是星象图,除江西德安周氏墓出有一幅外,其他宋墓均未见有出土,实为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总体看来,花山宋墓出土的服饰种类与福州黄昇墓、江西德安周氏墓基本相同,只有个别服饰形制不同,如百褶裙(专8887)和裤(专8899)反映了宋代妇女的着装制度,一改唐代的不拘一格的开放风格,转为拘谨封闭但又不失素雅。之所以发生如此改变,应该与宋代程朱理学兴起,要求妇女坚守节操的思想有关。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宋代,某些服饰如开档裤、裙等也为男子服饰。如周瑀墓中即出土开档裤、抹胸;衡阳何家皂北宋墓中出有裙等。
--------------------------------------------------------------------------------
[1] 湖南省博物馆陈国安、衡阳市博物馆冯玉辉:《衡阳县何家皂北宋墓》,《考古》1984年第12期。
陈国安:《浅谈衡阳县何家皂北宋墓纺织品》,《考古》1984年第12期。
[2] 陈晶、陈丽华:《江苏武进村前南宋墓清理纪要》,《考古》1986年第3期。
[3] 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市北郊南宋墓清理简报》,《文物》1977年第7期。
[4] 镇江市博物馆、金坛县文管会:《江苏金坛南宋周瑀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第7期。
[5]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安县博物馆:《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清理简报》,《文物》1990年第9期。
[6] 朱敏:《常钢厂宋墓清理纪要》,《常州文博》2006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