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使用梳子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1959年在山东泰安大汶口一座新石器时代晚期墓中出土了两件象牙梳,其中一件整体呈长方形,长16.7厘米、宽8厘米,有16齿,梳背饰3个圆孔,梳体镂有“S”、“T”和长条形纹,制作精致,令人赞叹。
描述:6.jpg
描述:2009427141755738.jpg
描述:yagu0002.jpg
我国古代制作梳子的原料有多种,如象牙、骨、石、玉、铜、竹、木等,以木质的为最多;而象牙梳子使用的时间最长,从新石器时代直至明清时期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有用象牙制作梳子的,不过象牙梳愈往后数量愈少,这可能是由于木梳的大量出现和象牙日趋减少价格昂贵的缘故。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出现了铜梳子,在陕西宝鸡竹园沟西周墓曾出土两件铜梳。1972年在山西长治分水岭一座春秋墓中出土一件残长5厘米、有45齿的竹梳;而以木制作梳子大约是战国早期之事。竹、木梳的出现意味着古代制梳用料的重大转变,使大量制作梳子成为可能。
象牙梳
描述:88631207217217452.jpg
竹梳
描述:6.jpg
铜梳
描述:3.jpg
中国古代梳子上的装饰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石器时代梳子上的装饰工艺流行刻画技术,如在梳体上刻画或镂出圆形、S形等纹饰。商周时期仍以刻画技术为装饰主体,纹饰有云气纹、几何形纹等。从战国时期开始,梳子的装饰出现了绘画和浮雕工艺,用漆描绘或在梳体上雕刻出各种图案,有人物、花鸟、动物、云气等。
1978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西汉初期47号墓中出土了一把木梳。此梳长9厘米,宽6.3厘米。上部呈圆弧形,下部原有17齿,现残留15齿。上部两面均剔刻花纹,一面为一匹奔马,丰腴矫健,马首作鸟头状,尖喙圆眼,叶状尖耳,头顶有大而弯曲的长冠,长尾垂地,冠与尾饰条斑纹;另一面为一怪兽,四足立地,长尾上翘,强壮有力,口里正吞食另一小动物,尚有一条腿垂于怪兽口外。兽身饰豹纹,尾饰条斑纹。在如此小的一把木梳上部竟然雕刻出如此生动而精致的画面,实为难得。此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描述:3.jpg
一把小小的梳子,在伴随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梳子能承载起一片无言的心意。
栉是古代梳发工具的总称,它包括梳子和篦子。在我国历史上享誉海内外的传统梳子则属江苏常州的“宫梳名篦”、福州工艺品三宝之一的“牛羊角梳”、广西桂林的“楠竹梳篦”,它们制作历史悠久,工艺讲究,取材精良,雕、刻、绘、烫等技艺精湛,造型极为美观。
常州梳篦第一家
描述:10.jpg
古有谚云:“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 常州梳篦相传始于魏晋时期,南北朝流行,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常州赋》中有“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的记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是清代常州西郊八景之一,历史上常州梳篦的生产盛况由此可见一斑。清代时期,苏州织造局每临年关,总要到常州定制一批高级梳篦,向朝廷进贡,所以常州梳篦又有“宫梳名篦”之美称。清末太监李莲英为西太后梳头用的常州产象牙梳至今留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910年,南洋大臣物产会、南洋劝业会分别授予常州梳蓖金质奖;1915年,常州梳篦在美国旧金山和平博览会上获银奖。
1926年,常州梳篦又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解放后,常州梳篦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雕、描、刻、烫技艺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成为富有民族传统风格和艺术魅力的日用工艺品。其中有融艺术欣赏和保健功能于一体的“长寿梳”,有“四大美女”、“红楼十二钗”等造型欣赏梳,有蝴蝶、龙凤、脸谱、民族娃等旅游纪念梳以及玲珑剔透的各式篦箕,令人爱不释手。美国电影《星辰女娇娃》中,女主人公以常州梳蓖为胸饰。印尼前总统苏加诺访华回国也将两把常州篦箕作为纪念品带走。2000年,常州造型工艺梳篦成为中国(芜湖)旅游商品博览交易会特别推荐的旅游商品。2002年,在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活动中荣获金奖,梳篦钥匙圈获银奖。
常州梳篦系天然材料,如黄杨、檀香、石楠、樱桃木等制成,其质坚纹细,色泽清艳,历28道工序方制成木梳,梳齿润滑,造型美观。常州梳篦既是生活必需品,又是玲珑精致的工艺欣赏品,被称为“神奇美妙的饰物”、“凝固的细雨”。
桂林梳篦,宫梳名篦
描述:6.jpg
桂林梳篦是桂林市著名工艺品之一,广西传统名牌。相传为唐代赫绪所创,距今已有达1000多年的历史。历经宋、元、明各代,不断发展和完善,其质量日益提高。清代时,桂林梳篦曾被选入宫廷使用,被誉为“宫梳”、 “名篦”。现在的桂林梳篦,有竹篦、骨篦、牛角梳、黄杨木梳等,都是采用优质原料,以传统技术为主制作的。它品种繁多,造型优美,用以装饰的题材多以桂林山水为主,雕画精细,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
桂林竹篦采用当地特产的楠竹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它具有篦齿柔韧,坚固耐用,美观大方的特点,现产的808名篦、608花齿、708翻花山水篦等,畅销国内外,历来享有“名篦”之誉。
桂林骨篦,早在清代便行销于市,它是在竹篦的制作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与竹篦不同,其篦梁由青竹改用羊角,相传是在明代制作木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至清代已达到了较高的技艺水平,角梳更值称道,它透明坚固,花纹喜人。
桂林黄杨木梳系采用名贵的黄杨木精制而成。制梳艺人善于选料,因料施艺,制成鲤鱼梳、竹节梳、半圆梳、猪心梳等式样,款式新颖,古朴典雅,早在清代就得到王公贵族的赞赏,有“宫梳”之称。
福州角梳,冰清玉洁
描述:3.jpg
福州是中国头梳的三大产地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1976年初,在福州市北郊新店一带挖掘的南宋贵族王升墓中,发现黑水牛角制的黑色半圆形角梳6把,可见福州的角梳业至少有700多年的历史了。18世纪末,福州市的角梳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当时,制梳专业户李逢球发现宰牛场的水牛蹄壳价格十分便宜,便大量收购来做成角梳,结果他做的角梳被一位琉球的茶叶商人看中,大批订货外销。李逢球备受鼓舞,举家从福州的紫阳迁居到南门外沙境(现斗中街一带),以“李盛兴”为号正式开店,以后子承父业,一直以制梳为生。福州著名的角梳“三记”(李发记、李厚记、李祥记),就是由他们父子创立经营的。
19世纪30年代,福州的角梳业进入鼎盛时期,大小店号多达150多家,邹振记角梳庄(邹宗惠)的“飞鹰牌”、李厚记角梳庄(李逢球)的“航海牌”,润光厚角梳庄(蔡寿穗、蔡寿达)的“童 牛牌”角梳最负盛名。1935年4月,邹振记角梳庄邹元华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动锯角机,并重金聘请漆画工艺师朱庄,运用漆画工艺技法,在角梳齿路上方绘制虎、豹、狮、象和古典人物、山水景色等,在当年的国际性工艺品“小吕宋赛会”上荣获金奖。据说巨商胡文虎曾出价半斤黄金购买获奖的“牛角虎图梳”(不足3两重),角梳价比黄金,一时传为佳话。
福州的制梳业讲究技术和质量,选料只选质地坚实、不易弯裂、不伤皮肤的“南牛”(南方水牛、黄牛)和“北羊”(新疆、内蒙古绵羊)的角,选蹄只取水牛蹄。经过锯、开、劈、凿、流、打坯等工序制出初坯,再经过改、办、复、剔、磨、梳等工序制出梳子,然后在角梳上印上文字,描上人物、山水、飞禽、走兽,贴上金银箔后方能成为成品。由于选料考究,工艺精细,福州的角梳多次在国际上获奖,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地区。新中国成立后,福州角梳厂生产的“民航牌”角梳,款式曾多达200多种,有半月形的京梳,有一端齿间宽、一端齿间窄的鸳鸯梳,带柄的烫发梳,还有广式的、西式的、英雄少年式的等等,名目繁多。更有一种成套的梳子,它以穿山甲、狗、猫、虎等动物形状配套,或以古琴、琵琶等乐器形式配套,浑然一体,画工精巧,形象逼真,即使作为室内的陈设品,也颇具观赏性。
福州洪塘街制造的“洪塘梳”是福州制梳业中的名牌产品,它以洪塘地区的特产、不会被虫蛀的“簧竹”为原料精制而成,首创者是明代洪塘郭厝里郭界三,因其制作的梳子放在洪塘妙峰山脚下林厝山的一片山崖上让太阳晒而得名。洪塘梳根据梳齿疏密,分为“全线”和“半线”,它外表光滑雅致,色泽鲜艳,结实耐用。
福州的角梳造型美观,结实耐用,温润而不挂发,去垢而不沾,解痒而不痛,深受海内外宾客的喜爱,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百年进步博览会上,“童牛牌”角梳与脱胎漆器、纸伞同获金奖,被并称为“福州三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