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澄泥砚与我国端砚、歙砚、洮砚齐名,是我国历史四大名砚之一。宋代李之彦《砚谱》云:“黄河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在唐宋时期,曾经被列为贡品。元代之后,由于制作的关键技巧失传,澄泥砚从此便淹没于世了。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曾有不少人力图研制,由于种种原因终未成功1988年,原籍安徽界首的民间艺人张存生、王玲,在一位书法家的启发下,勇敢地挑起了研制澄泥砚的重任。经过他们夫妇多年的努力,终于将失传数百年的澄泥砚成功地研制出来,重现于世,并获国家专利。
澄泥砚产于黄河沿岸的河南虢州、山西绛州、山东青州等地,以制作工艺独特称著于世,工序繁杂,难以烧制,成砚率极低,一窑100多方砚坯,成砚不过三五方。因其特殊原因,发明人张存生、王玲主要是为著名文人墨客定做,或作为礼品馈赠友人,轻易不会在市场上出售,即便出售,一方砚台往往也需数千或上万美元。
上乘的澄泥砚之所以一砚难求,关键在于它的品质。一是质地坚硬,耐磨持久 。二是发墨快,且不渗水。三是色彩奇。澄泥砚的颜色纯正、大方,它的“五光十色”是其他名砚所没有的。四是雕刻绝美。澄泥砚造型生动,雕工讲究,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无一不是澄泥砚的创作对象。圆雕、浮雕、透雕、线刻技法融汇于一方澄泥砚中,“其形小则柔美玲珑,大则敦厚气派,摹人则清秀俊雅,状物则灵动华丽。”
说起黄河澄泥砚的发展,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发展很快,对砚的需求量大增,这就使澄泥砚有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空间。所以,魏晋以后,澄泥砚的制作科技和工艺装饰有了很大的发展。三国时曹操建造铜雀台的瓦是用澄泥做的。唐代经济高度发展,书法大行,促进了澄泥砚工艺的进一步发展,是澄泥砚的成熟期。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瘗砚史》文中说:“土乎成质,陶乎成器,砚乎研乎,与瓦砾异。”苏东坡、李之彦、米芾、柳公权等都有关于澄泥砚的记述。唐宋时澄泥砚被皇家列为贡品,武则天、朱元璋、乾隆等皇帝对澄泥砚情有独钟,倍加颂扬,乾隆皇帝赞誉曰:“抚如石,呵生津。”
当代黄河澄泥砚吸取了古代制作之绝技,经过诸多繁、杂、奇、特工序之后,才能制出质地细腻、光彩柔润的砚台,加之窑变之因,使黄河澄泥砚一胎十案,一砚百变,宛如神笔仙手之作。砚呈绿豆青、鳝鱼黄、蟹壳灰、玫瑰红等各种艳丽的色彩。其出于陶,而胜于瓷,华于玉,触之若童肌,扣之若镏金声,视之光彩照人。同一砚上,有时也会呈现出自然的黑白交融,黄灰争研的窑变图案。书界一致认为其贮墨不腐,冬不冻,夏不枯,写字作画虫不蛀。经有关部门专家鉴定,此砚硬度高,研墨快,研出的墨汁细腻均匀。若用嘴哈上一口气,砚面上留下一层水蒸气始终渗不进砚台,直至蒸发全无,堪称砚中一绝。故其不仅备受文人墨客的钟爱,而且成为收藏家的珍品,堪称华夏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观赏、使用和收藏价值 。 |